明代草书碑《灵山酌水赋》鉴赏

《灵山酌水赋》局部1 《灵山酌水赋》局部1 《灵山酌水赋》局部2 《灵山酌水赋》局部2 《灵山酌水赋》局部3 《灵山酌水赋》局部3

  李优良

  中国古代的摩崖碑刻因为大多为记事颂德,故多以正书刻石,以显庄重严肃,既求书法的工整,又校后人之误,具有史政表记之准确性。因此,草书及异体字入碑石之刻者少之又少,显得弥足珍贵。洛阳宜阳的灵山寺居洛水之滨,正处河洛文化之重地。该寺始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与佛教名寺白马寺为姊妹寺,曾名为报忠寺、悬泉寺、寿安寺等。该寺大雄宝殿后面有一道围墙,上面有历代名人游客题咏的诗文石刻28幅。其中有明代时任河南府(今洛阳)知府叶秉敬的行草《灵山酌水赋》,此赋颇具书法及文学价值,为世所重。

  灵山寺距我的老家不远,幼年时期即闻此处神明灵验、香火兴盛。据说每年的庙会都是人山人海,可惜我一直没有去过。前些日子应当地几位朋友之邀,又因本栏目之需,我才有缘走进这座千年古刹。刻《灵山酌水赋》的这面墙,据考证建于明代末期,由当时的灵山寺住持修建。镶嵌碑文的内容多数是咏叹灵山胜景的诗词歌赋,大小形制不一,计有八十余块。这些刻石都是刻好后镶嵌于墙上,虽略有风化,却尚且保存完好。这面墙的背后就是明代叶秉敬的《灵山酌水赋》刻石。该刻石青石质地,分八块石板刻成。每块有两米一二左右,六十厘米宽,自右到左依次分列,也就是后墙门洞左右各四块镶嵌于墙上,基本上占据了整个后墙,犹如八条屏悬挂于这天地庭院之中,气势不凡。其中三块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有两块更是有断裂的痕迹。目前文物管理部门在石碑的外面装置了玻璃罩作为保护。该刻石的文章和书法都是叶秉敬所作,可以称之为书文合一。其书法为行草书体,结字变化多端,用笔行云流水;其文辞意境深远,辞藻华丽,可以称得上书文双绝。刻工精细,能透过刀刻看笔锋,游丝提按细微分明,故其拓本乃藏家之重珍。

  《灵山酌水赋》记述了叶秉敬到宜阳县检查工作完毕,该县县令牟道行及其周边县令十五人邀其到灵山品胜,希望叶秉敬能写下点东西。叶秉敬感受到大家的一片真心诚意,便于一日到灵山饮酒。大家在叶秉敬的带领下,兴之所至改喝水代酒,共饮白水,畅怀古今,不知不觉天黑了下来。大家又到洛水上划船,相互对诗说词、放声歌唱,尽兴后弃船而归。此赋情景交融,是抒情写景的一篇好散文;同时表达了叶秉敬的茶禅之道的精神,体现了大乘佛教悲智双运、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真谛。每一个人都是一片茶叶,只有投入沸水才能散发清香,将小我提升成自我,将大我转化成无我,才能为社会担当奉献。此中深意是在佛教圣地只喝“天一之水”的说辞,是对该地县令只有热情而无知识和能力的一种讥讽,这篇赋文在今天看来也颇具意味。

  叶秉敬(1562-1627),字敬君,号寅阳,明代衢州府西安县峡川(衢江区峡川镇)人。秉性好学,幼通经史。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历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守开封府、提督河南学政等职,官至荆西道布政司参议。他学问淹通,多处讲学,著作颇丰,内容涉及政治、财经、赋税、教育、水利等方面。其书法以行草见长,自成一体。《灵山酌水赋》为其在河南为官时所作,笔法豪放遒劲,别有神韵,为明代书法特别是草书中不可多见的佳作。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馆藏许承尧书法艺术赏析

下一篇:沈阳故宫博物院藏达受致冯登府书札赏析(图)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