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历史源远流长。明代中期以后,折扇绘画艺术更是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势头,“吴门四家”、“清四僧”、“清初六家”、“扬州八怪”等,无不是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画扇妙手。“求扇一页,胜画三尺。”古人于方寸之间殚精竭虑,苦心经营,创作了大量赏心悦目、异彩纷是的扇面作品,传承至今,历久弥新。
清代恽寿平云:“画扇不同于画册页,扇面圆曲,影亦随之圆曲,此应其变也,”折扇扇形的特殊性决定了扇面构图随形的要求,也决定了扇面空间意识的特殊性。清末“海派”大家吴昌硕的这幅《梅花图》(见图),画面构图跌宕奇险,两块湖石自右侧横亘画中,淡墨几笔出之,稳重而又不失灵透,显示出画家驾轻就熟、胸有成竹的艺术造诣。湖石之后探出红梅数枝,花如碎玉横
空,清气四溢;梅树遒枝劲节,浓淡合宜。画家巧妙地穿插梅枝右转,不仅平衡了画面的重心,同时也加强了横势的方向感,弱化了石与梅枝十字交叉之势。石之左出,梅之右倾,一左一右,一横一纵,画面上的方向感、力量感跃然纸上,却又开合有度,收放自然。吴昌硕在画梅笔法上炉火纯青的功力,正是他艺术的独到之处。整个画面气势雄健,笔墨苍劲,一气呵成,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此幅梅花扇面为纸本设色,纵22.8厘米,横61.5厘米,作于1924年,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乃吴昌硕晚年精品。款识为“艳于赤城霞,罗浮春事早。年年看花人,颜色如花好。翰臣先生雅属。甲子夏,吴昌硕,年八十一”。画家以石鼓文的笔意入画,用笔遒劲朴拙,飞动迅疾,笔底充满金石之气,纵横捭阖,雄浑磊落;用墨浑厚古朴,酣畅淋漓;用色浓丽饱满,使画面生机勃勃,极富视觉张力。他以“铁如意击珊瑚碎,东风吹作梅花蕊”的豪迈之情;不仅使“海派”艺术大放光彩,更把文人写意画的形式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吴昌硕一生酷爱画梅,自称“苦铁道人梅知己”。他谓画梅为“扫梅”。单这一个“扫”字就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画家画梅的特点,“以作篆之法写之,师造化也”。他主张画梅取出世姿,要得古逸苍冷之趣,曾有诗云:“卅年学画梅,颇具吃墨量。醉来气益粗,吐向苔纸上。浪眙观者笑,酒与花同酿。法疑草圣传,气夺天池放。”该诗体现了画家突破古法、气度豁达的胸怀。古人云:“唐人尚巧,宋人尚法,元人尚意,明清尚变。”从此画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吴昌硕“纵横破古法”的艺术追求。其焦墨重彩,老笔纷披,正所谓“笔走龙蛇,左右逢源”。最后,画家女在扇面的左上角题款数行,墨色凝重,收住阵脚。至此,画面形成大开大合,疏密有致的格局,使咫尺空间神采焕发,洋溢着抒情写意的气息,张扬着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与历史上的画梅大家拉开了距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特征。吴昌硕曾这样说过:“小技拾人者易,创造者则难,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这体现了他对艺术的创新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
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号缶庐、老缶、苦铁、大聋,浙江安吉人。吴昌硕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父、父亲都是举人出身。他自幼喜吟咏及篆刻,三十余岁始学绘画,并求教于任颐,直到40岁以后才肯以画示人,可谓十年磨一剑。其绘画博取徐渭、八大山人、石涛、李�、赵之谦诸家之长,熔诗、书、画、印于一炉,成为“海上画派”金石大写意流派的代表人物。
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颐并称为清末“海派四杰”。吴氏对写意花鸟画的传承和创新,直接影响了近现代许多杰出的艺术家。齐白石曾有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他将吴昌硕与徐渭、八大山人并列在一起,从而也可以看出吴昌硕在中国花鸟画上的历史地位。同时,吴昌硕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一起,被誉为近百年来中国画坛借古开今的四大名家。
吴昌硕《梅花图》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