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宽《溪山行旅图》轴

范宽可以称作是北宋时期,甚至整个中国山水画史上伟大的画家。其《溪山行旅图》轴(见图)是他最为可信的传世代表作品,同时也是中国山水画史上声名卓著的作品。本文将通过《溪山行旅图》轴为例,简要地讨论一下范宽的山水画风格。这个论题的延伸意义在于:这种风格曾经是北宋时期风靡一时的一种代表风格,那个时代已经远去,而《溪山行旅图》轴却流传了下来。
   范宽,名中正,字中立、仲立,华原人(今陕西耀县)。因为“性温厚,有大度”,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为“范宽”。他山水画学李成,“虽得精妙,尚出其下”,故“遂对景造意,不取繁饰,写山真骨,自为一家”。他在山水画中的地位从此和李成“并行”。宋刘道醇认为“宋有天下为山水者,惟中正与成称绝,至今无及之者”。
   目前,我们看到的关于范宽的传世画迹,主要来自清宫日藏。在徐邦达先生编著的《重定清故宫旧藏书画目录》中,范宽名下的作品共有6幅,分别为:《溪山行旅图》轴、《雪山萧寺图》轴、《临流独坐图》轴、《行旅图》轴、《秋林飞瀑图》轴、《山水》轴。另外,还有一些典型的范派画迹,如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雪山楼阁图》轴,藏于天津市博物馆的《雪景寒林图》轴等。学者公认这幅《溪山行旅图》轴最为可信。范宽《溪山行旅图》轴

《溪山行旅图》轴,绢本,淡设色,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诗塘有董其昌题“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董其昌观”,钤“宗伯学士”、“董其昌印”。画上钤“典礼纪察司印”(半印)、“祚新之印”、“墨农鉴赏”、“忠孝之家”、“乐寿堂书画记”、“蕉林珍玩”、“观其大略”及乾隆、嘉庆、宣统等收藏印玺多方。《平生壮观》、《书画记》、《石渠宝笈三编》等书著录。
   1958年8月5日,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李霖灿发现了隐藏于《溪山行旅图》轴叶丛中的“范宽”二字名款。自此,它毫无疑问地成为范宽的代表作,同时成为鉴赏范宽作品与宋代山水画的标准。
   高达两米多的巨作《溪山行旅图》轴,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堂堂大山迎面压来,迫人眼目。如徐悲鸿所谓:“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山头杂树丛生,充满顽强的生命力。细密的点子皴,更是把大山刻画得坚实与传神。一条飞瀑从山间一泻而下,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中前景山脚处。巨石纵横,庙宇隐现,溪流湍急。近景大石突兀,一队旅人正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进。整个画面充满着幽深、静谧和伟大的气象。
   《溪山行旅图》轴中那“峰峦浑厚、势壮雄强、远望不离座外”的突兀构图.“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方式,枯老、劲硬的墨线勾勒和均匀、浑厚的雨点皴,都是范宽山水画充满质感、量感的雄武之风的具体体现。我认为,对范宽的山水画风格最恰当的概括就是:雄武的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在《宣和画谱》中对范宽有这样一段论述,说他“卜居于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而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与神遇,一寄于笔端之间,则千岩万壑,恍然如行山阴道中,虽盛暑中,凛凛然使人急欲挟扩也”。因为他领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干其师诸物者,未若师诸心”。“物”指的就是大自然。范宽的山水画从“师人”到“师法自然”,进而到达了“师心”的艺术境界。
   另一方面,终南山、华山都临近长安,同属关中名山,其山峦体势宏大壮美,这无疑会对范宽的山水画境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岩隈林麓”、“干岩万壑”之间,北方雄伟奇逸的山水正是范宽山水画的表现对象,这也是使他的山水画具有雄武的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金农《采菱图》

下一篇:黄慎《渔翁渔妇图》轴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