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学界普遍认为,金农是在应博学鸿词科落选后才开始学习绘画的。这种说法虽然具有普遍性,但与史料记载存在差异,厉鹗《樊榭山房集》中就有“督牛犁我田,欧阳圭斋句也。寿门为图,因题其后”的记载。这篇跋文作于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当时金农31岁,这是见到的最早有金农绘画活动的记载。在他自己的《冬心先生集》中也有他40岁以前从事绘画的文字记录,但这些时候的创作都是偶尔的事情,并不是主业,更不是为了衣食之需。在金农的心目中,诗是第一位的,书法次之,绘画更次之,之所以在50岁以后他才开始卖画,不仅是因当时的绘画已接近成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貌,更主要的是将它作为谋生的手段,不得已而为之。
金农的《采菱图》(见图),纵26.2厘米,横35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创作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当时的金农已经是72岁的老人了,艺术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因为他平生所见的历代名迹无数,博学多才,涉猎丰富,不仅在文学上造诣很深,而且具有精湛的书法功力,所以在绘画创作中能够作到“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习气”。这件《采菱图》虽然只是一件案头小品,但展现给观者的视野却相当宽阔,精湛的笔墨技巧和大胆的构图都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情韵高远的感受。
在湖州水乡,秋日采菱是一个常见的场景。每逢菱角成熟的季节,人们驾起小舟纷纷到水中采菱。画中景物安排得相当简单,一抹若隐若现的远山颜色明亮干净,让人充分领略到深秋季节里那碧空如洗、秋高气爽的独特韵味。一弯赭色沙丘在湖水中延伸开来,如镜的湖面上,几只小舟在簇簇碧绿的青萍间竞相划动。图中采菱的人们衣着色彩鲜亮,这不仅强调了画中的主体,同时又丰富了画面色彩,令人赏心悦目。
画面的顶端有一大篇题跋,占据了画面近乎五分之一的位置,而且字体粗大,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没有使简约疏朗的画面显得压抑闭塞,相反更有高雅别致、自然质朴的效果,可谓匠心独具。跋文是:“吴兴众山如青螺,山下树比牛毛多。采菱复采菱,隔舟闻笑歌。王孙老去伤迟暮,画出玉湖湖上路。两头纤纤曲有情,我思红袖斜阳渡。此诗余题赵承旨《采菱图》之作也,清夏无事,画以遣兴,又书此诗,奉寄高流一笑。曲江外史记于广陵僧舍。”
金农(1687—1763),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寿门,号冬心先生,别号有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龙梭仙客、三朝老民、荆蛮民等。他博学多才,在书画、诗词、鉴赏诸多方面都堪称大家。乾隆元年(1736年),受浙江归安县县令裘思芹(鲁青)的荐举,49岁的金农人都应选博学鸿词科,但未被选中,郁郁不得志,于是游走于齐、燕、赵之间,最后流落到扬州,以卖画为生,先后居住在三祝庵、西方寺,直至77岁时在潦倒中去世。
金农《采菱图》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