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锡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的著名花鸟画家,变恽南田没骨法之纤丽,开创“蒋派”花鸟画。蒋氏其人其画虽根植江南,却能倾动京城。但他并非只是以画家的身份名世,他为官体恤民情,学问博古通今,做诗才情横溢。蒋廷锡出身官宦世家,从康熙四十二年起,屡次升迁,直至成为雍正时期位尊权重的名臣。他曾重辑《古今图书集成》,展现了广博深远的学力。诗坛之上,蒋廷锡作为“江左十五才子”之一,被认为“机杼于子美而纵横出入于香山、东坡、山阴之间”,“无所不学焉,无所不舍焉”,而能“崭然自成”,“善学”而“早悟”。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很多人同时身兼官吏、学者、诗人、画家等多重身份,有着广泛而深厚的修养并积极人世,蒋廷锡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位。也由于这种原因,蒋廷锡的绘画因素繁杂,颇耐人寻味。清代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评之:“以逸笔写生,或奇或正、或率或工、或赋色或晕墨,一幅中恒间出之。”蒋廷锡—般被认作是宫廷画家,作品题材往往高雅脱俗、寓意祥瑞,幅面偏大,且风格富丽堂皇,多署“臣”款,以供御用。蒋廷锡亦有文人气息非常浓厚的作品传世。他深受障南田影响,并从游于恽之弟子栖霞道人马元驭。他的画除没骨法之外,还常常勾勒敷彩,使画面花红羽翠;也常施墨笔,富贵庄重又不乏恽氏娇媚。其勾花点叶,尽显写意风流。
扇面《牡丹》(见图)可称为蒋廷锡文入画风格的典型作品。此作为纸本设色,纵17厘米,横49厘米。画面上枝干和层层花瓣皆以勾勒之法画出,略作晕染,杂叶以浓淡墨写之,淡施赭色,用笔灵活浑融,不拘泥于工致。画中勾描尚存南宋之笔意,但不用焦墨,已与南宋的细腻勾勒相去甚远。水墨虽灵动却不取青藤、白阳之疏狂,也不随意发挥,而是追求宋人理法和元人墨韵,正如其所言:“写牡丹当于整齐中求生动,若笔太松放,便非牡丹品格。”蒋廷锡此幅画中的牡丹洗尽铅华,栩栩如生,颇有徐熙野逸之风,与其供御之作迥异其趣。
画中题款称:“戏学海西烘染法。”关于“海西”的“烘染法”,张庚《国朝画征录》有言:“海西法善于绘影,剖析分剞,以量度其阴阳向背;斜正长短,就其影之所著而设色,分浓、淡、明、阴焉。”这种画法早在明神宗时,利玛窦带来天主像、圣母像,就随宗教传人中国。“海西法”“与生人不殊”,让中国画家“无由措手”。虽然当时的文人画家对它不屑一顾,如邹一
桂《小山画谱》认为其“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但终究给中国画坛注入了新风,使得一些画家开始探索中西画法相结合的道路。中国画家参用西法和西方画家参用中法,成为康、雍、乾三朝一百多年间院体画的特点。康熙年间,焦秉贞、冷枚即属参用“海西法”的画家。蒋廷锡师出正宗,属“正统派”,然而在时风之下,亦不免以新法戏墨。从此幅扇面中两朵牡丹的花瓣以及枝叶之间,可见蒋廷锡对“海西法”之借鉴。
综而观之,蒋廷锡花鸟画风格的复杂性来自其身份的多重性,更与其身处绘画艺术多元化和转型期的时代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