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图》高94.5厘米,宽121厘米,纸本设色,创作于1953年,现藏中国美术馆。在这幅画中,整体结构的重心是那山峦之中的一组建筑。根据作品的题跋可以知道那房屋是新建的疗养院。选择用巨大的崂山奇峰来突出这个主题,势必要在画面的构成安排上做出一定的改变:巨大的山峰环抱着那几处房屋,山峰占据了大半的画面,显示着这是一个幽静的避暑胜地。
这样的位置经营有赖于色彩与水墨的运用。惠孝同偏爱明亮清丽的色彩,利用这些色彩的点晕渲染来烘托出画面的典雅清新的气质。惠孝同在用墨上讲究从简,多用淡墨而且皴擦不多,《崂山图》中大量的线条都是用淡墨线勾勒,再以浅绛罩染,只是与树丛岩缝等停笔转折之处用浓墨点垛。整个画面看上去颇具云雾缥缈的灵动感,使得崂山仙境那种天然情趣跃然纸上。
通过对前两点的分析,使我们能够切实感受至画中散发出的浑然气势。传统中国画品评中“六法”的核已是“气韵生动”,这也就意味着它是作为一个标准而确立,其余的五法都是为了达到此标准的手段。因此,浑然气势的形成,完全是建立在巧妙的画面经营与明媚的色彩运用的基础上的。我们在关注着那山峰之中的红瓦砖墙时,自然而然地会注意到整个崂山的那种重峦叠嶂、深远幽静的气质。画中大片的留白与远处以淡墨勾勒出的山峦相呼应,使整个崂山起伏的雄姿尽收眼底。
惠孝同(1902--1979),满族,原名惠均,号柘湖,别号松溪,北京人。1920年人中国画学研究会,从师金城。曾任中国画学研究会研究员、湖社画会副会长、天津传习社社长,抗战时期任职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52年参加北京中国画研究会,1956年任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常委、主任委员,1964年任国子监国画补习校校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