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久的国画作品《冒雨铺轨》

汹涌湍急的河水,绵亘巍峨的山峰――面对着这样一件国画作品,第一印象就是场面的开阔与气势的恢弘。
   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子久的一些作品曾经在美术界引起过―时的轰动,因为这些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当时的山水画家从未表现过的题材:插着红旗的运粮船、戴着光荣花的军属大娘,以及许多“工农兵”的形象。这是刘子久以山水画传统技法反映现实生活的大胆尝试,同时也是他对“笔墨当随时代”的感悟。
   这幅《冒雨铺轨》(见上图)纵95厘米,横152.5厘米,纸本设色,藏于中国美术馆。该作创作于1958年8月,此时,“大跃进”的浪潮席卷全国,人们以一种近乎亢进的劳动激情从事着社会主义建设,媒体更是争先恐后地报道着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动人故事。刘子久在报纸上看到了铁路工人顶风冒雨铺设铁轨的感人事迹后激动不已,于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创作了这幅《冒雨铺轨》。所以,这件作品可以看做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作品采用了“远景式”的构图方式。作者虽然意在表现筑路工人不畏艰辛的劳动场面,然而却没有以人物作为主体,着重刻画工人们的具体形象,而是把作为背景的山水树木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曾经有人认为这是作者为了扬长避短、有意发挥山水画的特长,作品构图喧宾夺主,其实,这样的表现手段正是这幅作品的高明之处。
   铺设铁轨,修建铁路,这在今天看来也是一件相当艰巨而又浩繁的工程,何况是在资源与技术相对匮乏的50年前。如果着眼于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绘,很难表现出工程的艰巨与工人们的劳动热情。作者匠心独具,首先在画面上营造出一种扣人心弦的氛围:巍峨的山峰高耸人云,一望无际;在大山的映衬之下,山脚下筑路的工人们显得是那样渺小纤弱。在群山之间架设铁路已经相当困难,自然环境却又是女口此的恶劣,因而更是难上加难。看那奔流的河流,看那被风吹弯的大树,看那灰蒙蒙的天空,观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风有多大、雨有多狂。场景虽然模糊,映衬出的却是新时代的工人们不向大自然低头、为了建设新中国敢于战天斗地的壮志情!画面上虽然没有画出工人们的具体形象,但他们的形象在观者心目中已经像群山一样巍峨高大。
   刘子久是近代画坛上一位卓有建树的大家,笔墨功力相当深厚。他早年曾有过从事地质勘探的经历,所以,对于大自然的真山真水有着切实的感受,能够通过不同的笔墨肌理表现出山石地貌的不同特征。刘子久师从湖社画会的创始人金北楼,对历代山水画大家的作品进行过系统的临摹与研究。从这件作品的用笔以及山石的皴法上,能够品味出元代盛懋、明朝戴进以及清代“四王”等人的风格。刘子久用笔沉着稳重、严谨细腻,墨色古本惋正,设色清雅醇厚,作品之中没有一丝的火气。
   这件作品的细节之处更见作者的匠心:迷蒙的雨雾笼罩着几间若隐若现的帐篷,一间屋顶上还飘荡着一缕炊烟。正是这看似无心的几笔,却给整个画面平添了许多的生活情趣,令观者在心底油然生出一股轻柔的暖意。
   刘子久(1891--1975),名光城,号饮湖,天津人。他1920年毕业于北京陆军测量学校高等班,后参加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学成后担任中国画学研究会导师,1927年,任湖社画会评议,1931年返回津门故里,先后供职于天津美术馆、博物馆,曾发起组织创立天津国画研究会,被推举为主任委员。1956年,他出任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60年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刘子久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深的画家,同时还是一位桃李满园的教育家,他的许多学生都成为当今画坛俊彦。

刘子久的《冒雨铺轨》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王振鹏的作品《金明池争标图》

下一篇:盛懋的作品《秋林高士图》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