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从义的国画《神岳琼林》

方从义《神岳琼林》图 在元代有许多画家是信奉道教的,方从义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他与那些“身在江湖之上,心居乎巍阙之下”打着道教的幌子,借机亲近权贵,妄图得到统治者的青睐,企盼飞黄腾达的道门中人有所不同。他游走于名山大川之间,结交王孙贵胄,其目的正如同他在《青阳文集》中所说:“太行者天下之背,而居庸、虎北者,天下之岩险也,其雄杰奇丽,非江南之所有。天府之藏,王公巨人之所有,皆古之名画,余所愿见者,今皆见之。”看来,到大自然中领略山山水水,到达官贵人府上饱览历代名迹才是他真正的心愿。
   这幅《神岳琼林》图(见图)是方从义的代表作,纸本水墨,纵120.3厘米,横55.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上几座巍峨的主峰拔地而起,直插云端,逼人的气势具有北方山川雄浑壮丽的特色,而画面下端的小桥、溪水、树丛、屋舍,又极具南方景物的独特韵味。可见融合南北、师法自然是方从义山水作品当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从技法上看,这幅作品既继承了荆关董巨在构图上的严谨、笔法上的细腻,同时又有二米山水的轻松与舒缓。画中的山石树丛,有的地方以层层积墨的方式逐步完成,显得石崖凝重,树木葱郁。通过墨色浓淡的不同变化,不仅分清了山体的阴阳向背、往来脉络,同时也增添了立体效果,使形象更为生动。在有些细部的描绘上,作者并没有以写实为目的,而是根据画面整体的需要加以巧妙变化,像画中的小桥,倾斜扭曲的桥身有将坍塌的感觉,似乎与实际景物不符,但正是因为如此,它与庞大整肃的山体之间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更显得生动有趣。整幅作品构图饱满却丝毫不显窒闷,一条小溪蜿蜒曲折,随着它的伸展使画面产生出深邃幽远的效果,也正是这条小溪所产生的虚实相生的效果,给画面平添了许多动感。由此可见作者匠心独具的一面。
   明代的王世贞把方从义的绘画风格评价为“品之逸者”,这个“逸”字正说明了方从义的作品松秀洒脱,一任自然。清代的恽南田对方从义的评价也很高,说他的绘画是“空灵澹荡,绝去笔墨蹊径,吾与方壶无间矣”。这句话也正是对方从义绘画风格的概括。
   方从义,生卒不详,根据传世的作品分析,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他仍然健在。字无隅,号方壶。方壶原为岛名,与蓬莱、瀛洲都位于中国之东,是道教神仙的居所,也是道教中人的理想境界。方从义足迹江西贵溪,居上清宫,是道教“正一道”道士。《危太仆文集》中介绍说:“学道于龙虎(山),心迹超迈,不污尘垢,时时写山水,有奇趣,若武夷、匡庐、恒岱、华不注诸山,数为余图之,而仙岩者又常所坐卧其间者也。”这说明他既师法大自然,又力图在作品中显现道家思想,进而使其绘画在“元四家”之外独树一帜,这对后来的许多山水画家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花下睡鹅图》

下一篇:《洛神赋图》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