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写道:“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体会其中深意,感觉中国画重传神的理念正是尊崇自然之道的体现。元末明初画家赵原在创作中没有一味地追求“形似”,而是注重“以形媚道”,最终形成了笔墨圆劲、风格秀逸的绘画面貌。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合溪草堂图》(见右图)为赵原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作。此作为纸本,设色,纵84.3厘米,横40.8厘米,有乾隆皇帝的御题诗和“乾隆御览之宝”等收藏印。此画为平远构图,展现了一片湖光山色的美景。右下角为一处洲渚,旁边建有一座草堂。人们只有乘船才能到达萆堂。画家巧妙地将草堂置于远离尘嚣的特定环境中,使画面有一种静谧感。草堂中有两位老人,一位跌坐读经,另一位正策杖向他走去。树荫下,另有两人在交谈。右下角的萆亭与左上角的葱郁林木遥相呼应。几只小船上,渔民正忙碌着。整个画面呈现出一派清新平和的景象。在用笔上,赵原此作取法多家。画中的树石师法董源,用笔圆润、文雅,毫不尖锐;水面上勾有几道线条,似水纹,又似汀渚;远景以干笔枯墨勾写,用笔利落。此图疏林坡岸、浅水遥岑,具有倪瓒与黄公望画的遗韵。远处的粗笔水纹与近处山石的皴笔类似,使画面前后呼应,也使中央辽阔的水域显得更宽。画家将洲渚、溪水、草木、烟云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画面气脉流通,神采焕发。
画面右上方,赵原自题:“莒城赵元为玉山主人作《合溪草堂图》。”他所指的“玉山主人”即顾阿瑛。赵原的题跋旁有顾阿瑛的题记:“草堂卜筑合溪浔,竹树萧森十亩阴。地势北来分野色,水声南去是潮音。门无胥吏催租至,座有诗人对酒吟。往返还能具舟楫,按图索景倍幽寻……”由此可知,《合溪草堂图》描绘的是顾Pq瑛的私宅合溪草堂的景色。顾阿瑛为江苏昆山人,喜交友,以饮酒赋诗为乐,过着“不学干禄,谢尘事,投老林泉”的生活。张士诚占据吴地后,顾阿瑛避隐嘉兴合溪,建立了合溪草堂。《玉山逸稿》卷四载:“至正二十三年(1363),玉山中亭馆折毁殆尽,仅留一草堂耳。今于嘉兴合溪营一别业,颇幽绝。”往来于草堂的文人雅客众多,如张雨、杨维桢、郑元祜、倪瓒、王逢等。他们多即景题诗、作画,为后世留下了一段段堪与兰亭雅集聚会比肩的干载佳话。赵原虽为画师,却常被顾阿瑛引为上宾,浸染了周围文人的雅逸之气。正因为他将逸气与古法、造化融为一体,所以才绘出了《合溪草堂图》这样的佳作。
赵原的《合溪草堂图》以温润疏宕的笔墨绘出,不同于他自己一贯以干淡笔墨所绘的山水画,别有一番韵味。此图还采用了“疏可走马”的简洁构图方式,这是表现文人隐逸生活题材的绝妙构图方式。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写道:“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此语是中国绘画理论的精粹,赵原可谓通晓其中真谛。“以形媚道”、“蹈虚揖影”是他绘画追求的最高境界。纵观《合溪草堂图》,以景写实,构图简洁,笔墨萧散简逸,设色淡雅,毫不拖泥带水,达到了“以形媚道”、“蹈虚揖影”的境界。
赵原,本名赵元。人明后,因避朱元璋讳,故改名为赵原。字善长,号丹林,莒城(今山东省莒县)人,寓居吴地(今江苏省苏州市),以绘画享誉吴中。擅画山水,时人对其评价很高。王逢称“画师今赵元,东吴谅无双",倪瓒也称其“真得荆、关遗意,非王蒙所梦见也,四海名公宜宝之”。洪武年间,朝廷闻其画名,召入宫,命其绘制《历代功臣图像》,因应对不称旨而被杀。传世作品有《晴川送客图》、《溪亭送客图》、《陆羽烹茶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