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绮图》
仕女画以女性为主要描绘对象,是人物画中的一项重要表现内容。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最早的仕女图当数战国楚墓出土的《龙凤人物图》(旧称《夔凤人物图》)。但也有学者认为,这种属于丧葬用品的反映妇女生活的帛画,还不能称为真正的“仕女图”。通常来讲,魏晋南北朝是仕女画发展的初期阶段。现存最早的卷轴仕女画是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自唐朝至明朝,中国绘画史上有许多仕女题材的佳作,如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 的《挥扇仕女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唐寅的《孟蜀宫妓图》……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秀美富丽、艳而不俗。到清代,仕女画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其地位也在山水画、花鸟画之上,正如清代高崇瑞在《松下清斋集》中所言:“天下名山胜水、奇花异鸟,唯美人一身兼之。虽使荆、关泼墨,崔、艾挥毫,不若仕女之集大成也。”仕女画几乎成为中国画中独立的一类。清代仕女画中的女性大多“倚风娇无力”,没有了唐、宋时仕女健康舒展的风貌。对此,我们可以从费丹旭的这幅《忏绮图》(见图)中窥其一斑。
《忏绮图》为纸本设色,纵31厘米,横128.6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画面右上方题款:“忏绮图,己亥秋日为伯仁兄属写。小楼丹旭。”作品钤“子苕”朱文印。此图是对清代士大夫生活情形的真实描绘。一个明月高照的晚上,夜色如水,桃林间烟雾弥漫,竹林中枝叶萧萧,展现出一种清幽的世外桃源景象。画面被树木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的山坡上,画面主角姚燮端端正正地坐在蒲团上,面带微笑,似在感悟人生。他身边有八位楚楚动人的美女侍从。她们有的托剑款款走来,有的持纸以备姚燮书写,有的正专心地解书囊,有的斜倚树木,有的轻声交谈,姿态各异,惟妙惟肖。画面右边,四位美人手持琴、箫,踏着祥和的月光走来。
在描绘姚燮的面部时,费丹旭先用淡墨勾勒轮廓,然后再按照脸部结构用赭石多次分染,塑造出一定的凹凸效果,颇具写实性。费丹旭此法显然是受了西洋画法的影响。康熙五十四年(1715),西方天主教传教士郎世宁来到中国,成为宫廷画师,并把欧洲绘画的明暗法传到中国。这一新技法的传入,使清代宫廷绘画大都带有中西结合的特点。清代人物画的中西结合需要画家在遵循中国审美习惯的基础上,对西方的明暗画法进行适当调整。欧洲的肖像画家喜欢将人物置于侧光的环境中进行描绘。这种侧光照得人物的脸半明半暗,有一种“阴阳脸”的感觉,这是当时中国人所不能接受的。于是,当时的中国画家就让所绘人物的脸部尽量接受正面光线,只把人物的五官和脖子的墨色略微加重些,使其具有立体感。费丹旭对姚燮面部的明暗处理就很可能采用的是这种画法。
《忏绮图》中的十二位仕女瘦小、纤弱,展现了费丹旭仕女画的典型风貌。画家用细劲的线条和清淡的色彩,表现出这些仕女小家碧玉般的韵味,体现了画家的审美趣味。这实际是费丹旭将文人画淡雅飘逸的审美趣味与西方的明暗画法和谐融合的结果,为其后人物画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