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行书

  行书的学习过程,和其他书体一样,包括对书写工具的认识,临摹时字帖的选取,书家背景的了解及基本功的训练、笔法的掌握,临摹、创作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的方面,但也有其特殊之处。

  下面就这些方面分别阐述一个,以供书法爱好者阅读,不足之处请指正。

  一、书写的基本功

  执笔

  古人说:“凡学书者,先学执笔。”掌握执笔方法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 ● 步骤与要求

  1.端坐(或站立)于桌前,胸(或腹、腿部)离桌沿约一拳,左手平按桌面,右手执笔,身体自然放松,姿势如抱婴孩,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2.用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夹持笔管,无名指、小指并拢由内向外轻轻推抵笔管,做到指实掌虚,笔管竖直。

  3.抬高肘部使之离桌悬空,轻竖手掌使手腕平顺。

  ● 执笔练习

  用毛笔蘸上墨汁,在元书纸上画一小点,然后按上述执笔姿势与要求,把笔尖竖直对准纸上的小圆点,要求笔尖与圆点的距离越近越好,但不能使圆点墨迹渗化扩散。每次练习5-10分钟。初练时手会抖动,笔会摇晃。练习一段时间后,握笔能力自然会提高。这样既能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又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学习运笔打好基础。

  运笔

  即用手腕运转毛笔。要学会运笔,就要先弄清楚指、腕、肘各个部位的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一般说来,指的作用主要在于执笔,腕的作用在于运笔。如书写字径30毫米以下的小字,由于点画、间距较小,动作细微,而多用五指协调运笔;如书写拳头般大小的字,由于运动范围扩大,而以用腕为主,指则辅之;再大些的字,用腕已无济于事,就必须用肘来配合腕共同完成书写。因此,指、腕、肘各部位的作用不同,但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 枕腕

  枕腕有两种,一种是把腕直接靠在桌面上,另一种是用左手垫在右腕下。由于枕腕能使腕部有依托,因而执笔较稳。枕腕运笔法适宜书写小字,而不适用书写大字。

  ● 悬腕

  就是腕离桌面而肘靠桌面的一种运腕方法。因悬碗比枕腕扩大了运笔范围,能较轻松地运动手腕,所以适宜书写字径50毫米左右的字。但悬腕比枕腕难度要大,需要经过更多训练才能得心应手。

  ● 悬肘

  就是肘、腕都离桌面悬空书与,悬肘能全方位顾及字的点画和笔势,能使指、腕、肘各部位自如地调节摆动,因此书法家大都喜用此法。初学书法者也可直接学练悬肘,扎实地打好书法的基本功。

  运笔的基础练习

  ● 提与按

  提,就是把笔锋往上提起;按,就是把笔锋用力往下按。提与按是书法运笔的最基本技法。书法的点画,线条的粗细、浓淡、节奏等变化都是在提与按的运笔动作中完成的。它是创造书法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练习提与按是为了提高运笔的能力,得心应手地与出各种完美的点画。

  方法:用笔蘸墨,借助腕力使笔锋由少到多地接触纸面按下去,然后轻提,使笔锋着纸由多到少,最终复原到先前竖直的形状。

  ● 线条

  线条是表现书法艺术本质的重要载体。各种书体的笔画都是以线条的形式构成的。线条是书法的基础,练好线条可增强笔画的节律感,使字形更富弹性张力。

  1. 横、竖线条的练习

  用笔蘸墨,横画起笔时笔尖垂直向右轻按,然后匀速、沉稳地向同一方向运行,至横画末端慢慢提起;竖画向下运笔,方法与横画相同。运笔时要注意腕与肘的相互配合,用力要均匀,线条一般不短于100毫米,可分粗、细两种线条进行练习,粗线条以8毫米、细线条以4毫米左右为宜。书写出来的线条应平直、均匀、有力,要避免枯燥僵硬、肥肿软弱和两头尖细。

  2. 弧、曲线条的练习

  笔管竖直,笔尖入纸后要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心线上,用手腕控制笔锋转动,顺势而行。运笔时切忌笔锋绞侧,书写的线条要流畅、匀称、有弹性。 笔法

  指运笔的方法

  ●藏锋与露锋

  起笔或收笔时,笔锋藏而不露称为藏锋;笔锋外露有尖称为露锋。

  ● 方笔与圆笔

  起笔或转笔处,呈方形或棱角形的称为方笔;呈圆形的称为圆笔。

  ● 中锋与侧锋

  中锋,又称正锋,指书写时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心线上。它是书法的根本笔法,是使笔画浑厚、圆劲的关键。无论哪种书体,都以中锋为贵。

  侧锋,指书写时笔锋偏向笔画的一侧。侧锋运笔容易出现一边光一边毛的情况,使笔画显得扁平、单薄,无古朴之趣。但侧锋运用得当可丰富线条的变化,展现字体的妍丽姿态。

  笔法要领

  无论何种书体,每一次运笔都分起笔、行笔和收笔。起笔方法正确,行笔才能顺当;行笔顺当,收笔才能圆满。因此这三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 起笔

  起笔分藏锋与露锋两种,除行、草书外,一般多用藏锋起笔。方法:笔锋从相反方向逆入着纸,随即转锋,使笔毫平铺而出,即“逆入平出”。

  1. 容易出现的毛病

  ① 逆入时方向偏移或用力过重。

  ② 转锋时幅度过大或笔锋绞侧。

  2. 改正的方法

  ① 逆入时起笔要轻,行笔方向与所写笔画的方向大致平行。

  ② 转锋时要轻提,使笔锋如同起笔前一样,再按笔铺毫。

  ● 行笔

  中锋行笔是运笔的基本原则。行笔注重用腕。方法:起笔后笔锋平出,笔毫根根着纸,一齐用力,使墨在线条的两边均匀渗透。

  1.容易出现的毛病

  ① 行笔不稳,速度或快或慢。

  ② 起笔后侧锋行笔。

  2.改正的方法

  ① 行笔要流畅,速度与力量要均匀。

  ② 起笔后调整笔锋,采用中锋逆行,切忌顺势平拖。

  ● 收笔

  毛笔字笔画遵循“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原则。方法:行笔至笔画末端时,回收笔锋。横画收笔轻提笔锋向左回收;竖画收笔笔锋向上回缩。遇到出锋的笔画,如钩、捺等,多作笔势回收,即锋出而势回,起笔与收笔互相照应,使笔画含蓄、充实。

  1. 容易出现的毛病

  ① 收笔一扫而过,笔力分散,没有聚力送到底。

  ② 有按无提或回收幅度过大。

  2. 改正的方法

  ① 收笔时要聚锋,顺势而行,要留得往笔。

  ② 要提锋,收时注意提按结合,边按边提。

  二、行书临帖

  临帖的步骤、方法和要求,应该说对具备不同书法基础的人都得有所不同,不同的个人经验在方法、步骤上也是会有差异的。这里所介绍的临帖步骤、方法、要求,是对初学者来说的,是从严格练习基本功角度出发的。为了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又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和效果,就得讲究方法。其具体步骤、方法是:

  1.解散结体学笔画

  行书中有笔画和连笔,有各种形态,在临习全篇以前,要就单个字进行分类练习。这种分类,可以分笔画,也可以分偏旁。按笔画分的如点、横、竖、钩、撇、捺、挑、折等各类笔形。按偏旁分的如 “言”、“忄”、“氵”、“木”、“亻”、“宀”、“阝”、“辶”、“扌”、“金”、“口”等各类部首。这种分类笔形与部首的练习,一是有比较,练时印象深;二是单个练习,注意力集中,不会顾此失彼。目的是在临写全篇以前,对范帖的结体、用笔先有所研究、熟悉。分类以后,先用双钩摹出(可以用铅笔,也可用毛笔),现在也可以用复印的办法,分类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笔法。

  2.分段临摹打基础

  在分类个体练习之后,可以进行分段和全篇的临摹。开始临摹,分段字数可少一些,然后逐步增加,直至分段临完全篇,才能扎扎实实地把基础打好。分段临摹如何进行呢?

  第一,对临。对临时要求,先弄清笔法,即笔的运行、笔势、起、收、使转、转折及笔画的形态。下笔以后,用笔要符合或要像范帖的形态和笔势笔姿,要对照范帖检查所临作业,反复进行练习,直到准确为止。实际上这也解决了结体问题。在弄清和掌握熟练笔法以后,再把注意力转移到结体和章法上来,看结体的紧密程度,收和放,上字和下字之间距离呼应、联系等,还存在什么问题,并再临几遍。在对临过程中,在脑子里不断加深对字形、写法的印象,甚至闭起眼睛即会在脑际出现字帖中的字形。对临阶段,普遍容易产生的不足是临摹者观察往往不细致,对范帖的点画形态只看个大概就下笔了,写出来也只能似乎相似,但极不准确。其次是也许感觉到了,但由于用笔还不熟练,表现不出来。所以对临得好,需要时间,需要方法。初临帖,宁愿慢一些,但也要扎实一些。开始似乎慢一些,但经过几段临摹以后速度会快起来。切记“欲速则不达”。

  第二,背临。背临的目的是为了创作的需要。许多人临摹了很久范帖,但一旦离开范帖就不会写了,在创作时就用不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在对临时只是依样画葫芦,临摹时不记忆。

  背临是为了促进记忆,所以对临阶段就要一遍一遍地加深印象,理解和记忆范帖用笔和结体特点,通过一遍一遍的背临就完全掌握了。当你临完这个帖时,你也就基本掌握这家的书体了,创作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

  第三,意临。临范帖的意趣,不完全求形似,但又不能完全离开范帖,得存原帖的一定意趣,又有自己对艺术的意趣的追求。如王铎临柳公权帖(图98),虽然临的是《淳化阁帖》中柳公权的《圣慈帖》,但从结体到笔法,渗进了王铎的意趣和风格。意临是介于临摹和创作之间的一种手段,也是临摹的最后阶段,它要求意临者具有一定的艺术见解,并且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传统的技法。如果没有具备这种条件,意临就达不到目的。

  对临、背临、意临在实践过程中,不可能截然分开,有个螺旋形提高过程,但注意力、时间等方面必须有重点,不可乱了步骤。乱了就会事倍功半,看起来似乎进度快,实际效果不佳,反而慢了。这里要提醒的是,一家帖都未真正熟练,就去临另外的帖,朝三暮四,最后哪家帖也未真正掌握,这显然是很难提高自己水平的。

  三、行书创作

  书法创作的规律,都是大体一致的。都要具备较熟练的传统技法,有一定的艺术、文化素养,懂得书法创作必要的知识。行书的创作当然也不例外。

  下面谈谈学习行书创作的步骤、方法等问题。

  根据我这几十年的习书经验来看,我认为学习书法创作可分为模仿性和探索性两个阶段。它可以包括一个人一辈子从事书法艺术的创作过程。为什么?因为模仿性创作,显然指初学阶段到比较熟练阶段;探索阶段则应指探索而形成自己个性和个人风格的长期创作过程。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一辈子都处在探索阶段,如米芾那样, “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可见,他以前所创作的书法还有宗师痕迹,还带有模仿他人的因素,经过长期“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才不知何为祖,才是真正创造性的创作了。现在有些人似乎早已“成家”,“不知以何为祖”了,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有什么真正的“祖”,没有认真临过几日帖。我所以不赞成学现代人的作品,是由于他们中不少人的作品有种“天生的软骨病”。这种“软骨病”一旦学来就没法治了,到你感觉到时已是“觉悟太晚”,想纠正就太难了。当然,模仿性和探索性两个阶段,没有截然的界限。模仿性阶段也有探索性成份;探索性阶段更有模仿性因素,因为也在吸取前人的创作经验。现对这两个阶段的步骤和方法作些阐述。

  1.模仿性阶段的创作

  初学习书法的人,临摹了一段时间范帖以后,心里总是痒痒地想搞创作。这种心态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在是时行见效率和重视自我价值的时代。但是,在没有熟练掌握技法以前,这只是一种主观愿望。在创作之前必须专心于临摹,不要急于搞创作。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范帖技法以后,可以先进行模仿性的创作。

  模仿性创作,第一步可以集范帖中的对子、短语,进行模仿性的练习。如《圣教序》中,可集“松风水月,清华仙露”或“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图99),进行临摹性的创作,既有以范帖的写法作依据,又可以适当进行艺术处理,大小、轻重、浓淡都可以进行适当变化。反复进行这种模仿性创作,不仅促进临摹范帖,增加理解、认识和记忆,又学习了创作的形式和艺术处理。这种模仿性创作,技法、格调起步就高,远超过自己没有根据的随意写。这样经过一段时期的临摹和模仿性创作,技法已经熟练,认识有所提高,就可以进行模仿性创作的第二步了。

  模仿性创作的第二步是在前段临摹和模仿性创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做法是自选内容进行创作,这又难了一步。即要以《圣教》、《兰亭》的笔法来写这两帖中没有的字。不仅如此,且艺术处理也要求高了,如同临摹中的意临,应有自己对艺术的趣味和要求,作品的艺术质量要求也更高了。这样不断进行,即会越来越熟练。

  2.探索性阶段的创作

  经过长时间临摹和模仿性创作,已经非常熟练一种写法,创作几乎已形成习惯性爱好,这时候,为了不断探索,就要临摹多家的作品,但不要盲目,而要灵感性地进行。譬如历史上许多名家,起初都学王羲之,后遂成诸家,各具特色。这里不妨引文献作论证。王献之“模矩虽出于逸少,而笔势飘飘,已而元常庭域矣”。欧阳询“初效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命其体”。虞世南“得右军之美韵,而失其俊迈”。褚遂良“临写右军”,“得羲之之法甚多”。李邕“其源流实出于羲之”。颜真卿“得右军之筋,而失于粗鲁”。杨凝式“下笔便到乌丝栏”。苏轼“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徐季海”;“中岁学颜鲁公、杨风子,其合处不减李北海”。米芾“书效王羲之”,“晚年出入规矩,深得意外之趣”;“妙于翰墨,得王献之笔意”。赵孟頫“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晚年则稍入李北海耳”。董其昌“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明、祝希哲置之眼角”;“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许,自此渐有小得”。这是历史上名家入帖出帖探索性创作出自己作品独特风格面貌的经验。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上两位书法大家,怎样根据自己对美的追求和趣味,有目的地去临摹前人的作品,吸取所长,用于自己的创作中去。颜真卿吸取篆书的中锋用笔、线条圆浑,和隶、篆的正面结构,改变王羲之欹侧结构,转折外拓,改变内擫,创作出自己的独特风格面貌。苏轼崇尚丰腴美,他不赞成杜甫对书法“贵瘦硬”的审美观点,说:“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所以苏轼的行书处横势,线条丰腴,骨力劲健,藏巧于拙,外柔内刚,有豪强之气。他临写“二王”后又临颜真卿的书法,为了加强骨力又学了李邕,加强巧趣又学了杨凝式,然后融会贯通,形成“吾书如绵裹铁”。他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从两位著名书法大家的探索性创作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的经验:

  一是要有自己很明确的审美观念和赏识水平。对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个性爱好有清晰的认识,从这点出发去追求创作的趋向和作品的风格,探索作品的面貌。如是豪放的,还是清雅的,或是刚劲峻拔的,或是浑厚朴拙的,等等。如果连这点都还模糊的话,自然就谈不上去追求怎样的风格和面貌。探索创作就是为了探求追索自己作品的情趣。

  二是要解决技法上如何体现,懂得并善于借鉴传统的技法是如何体现情趣和神韵的。如笔法的方圆,笔姿笔势;结体的点画和使转,结体造型的面貌姿态应如何体现;章法的疏密虚实、错落,黑白的处理,等等。这些形式美如何体现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和面貌。即是说,作品的神韵,可以从历史书家中吸取哪些方面,要有目的地去临摹和吸取,在创作中努力体现出来。在这种不断地探索中就会使自己的作品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面貌,作品的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三是要提高自己对艺术、文化,包括对书法艺术知识的修养。如对艺术形式美、文字学、诗词学、书法艺术美、鉴赏等等,都应有所研究,不断增强艺术的悟性。这是探索性创作阶段重要的一个内容,是日常必须经常关心和学习的内容。当然,这不是一日能成的事,需要长期坚持和积累。

  在学习行书的道路上,对学习的具体步骤、要求和方法,由于学术观点不同,自然会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当前情况和历史很不同,在当前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就很不同。有人认为“传统书法已走进死胡同”,采取否定的态度。有人认为要用西方抽象派来改造中国传统书法。不少人则急于要走“捷径”,迎合某些流行色书风的需要,不重视优秀传统,而重视“自我表现”,甚至用物质手段,取得社会某些舆论首肯,似乎这样就挤进名家行列。这些都会影响或诱导走向不能扎实学习传统的道路。对艺术应有自己的见解,应该有自己的道路,不能随波逐流,不能急功近利、眼光短浅。既爱好书法艺术,就要孜孜不倦,讲求科学方法,利用自己的长处,坚持下去,不论年龄大小,总是会有所成的,会到达成功的彼岸的。

  很高兴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一点观点和看法,旨在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书艺共进,谢谢!

怎样学习行书?         怎样学习行书?         怎样学习行书?         怎样学习行书?         怎样学习行书?         怎样学习行书?         怎样学习行书?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标签:

上一篇:笔法中的顿笔解要

下一篇:《隶书歌》集字版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