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浑朴茂的吴昌硕印风

晚清印坛在西泠八家和邓石如的影响下空前繁荣。吴昌硕即是继赵之谦之后又出现的一位彪炳中国篆刻史的艺术大家。

  吴昌硕(1844—1927年)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香补、香圃,中年字苍石、昌硕、昌石、仓硕,号缶庐、缶道人,别号有朴巢、苦铁、破荷亭长、五湖印丐等,七十岁后又署大聋。曾任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三十一岁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览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四绝”蜚声艺坛,名震海内外,为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吴昌硕的篆刻较之书法、绘画更为著名,他将石鼓、封泥、砖瓦文字冶为一炉,注入印章,更把印边和印文糅合一体,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大写意风格,力屈万夫,韵高千古。1913年被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吴(熙载)、赵(之谦)、黄(士陵)并称晚清四大家。
  
  吴昌硕的篆刻得力于在书法上的精湛造诣。他借助钟鼎彝器款识的结体章法,大胆夸张了《石鼓文》的参差错落之美,笔法凝练遒劲,貌拙气酣,极富金石气息。他将这种气息和笔意融入印面,成为其雄健苍劲写意印风的源头活水。吴昌硕的篆刻先从浙派的陈鸿寿入手,后师法邓石如、徐三庚、赵之谦,继而上追秦汉印,以秦汉印中的本质之一浑厚为依托,并从秦砖、汉瓦、古陶、封泥中获得奇诡沧桑的自然天趣。

  同时吴昌硕在篆刻刀法领域里的开拓,也是形成其独特印风不可缺少的条件。一是冲切结合的刀法创新。在“印从书出”的刀法观念下,他以刀法表达笔意,大胆探索,独创圆杆钝刀切石技法,成功地将冲、切等刀法融会一炉,强调“钝刀硬入”,形成新的刀法。把冲刀的猛利、挺劲、爽快与切刀的含蓄、浑朴融为一体,将笔意和刀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而,开拓了篆刻刀法从一元时代迈向多元时代的审美新纪元。另一个是残破刀法的创新。“残破”是吴昌硕篆刻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在传统的冲、切刀法的基础上,以敲、击、凿、刮、磨等方法,借用砂石、鞋底、钉头等多种工具,着意表现朴茂斑驳的自然效果。极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并创造性地将篆刻艺术中刀石效果产生的金石味,上升到残缺美的审美新境界。他在篆刻刀法领域里的开拓,不仅突破了明清以来的篆刻审美习惯,将篆刻的传统审美推向现代审美,同时也突破了明清篆刻理论框架,为当代篆刻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空间。

  吴昌硕的篆刻对当时及后来的印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继者甚众。赵古泥、陈衡恪、寿石工、钱瘦铁、邓散木、来楚生等篆刻大家多师法吴昌硕。日本篆刻家河井仙郎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开始就向吴昌硕求教,后又远渡重洋来沪拜于缶庐门下,并向日本篆刻界传播介绍。因此,吴氏印风在日韩等地的影响亦相当深广。吴昌硕以其诗书画印全面发展的感召力,深深影响了几代人,对当今印坛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在深入挖掘传统和探求新的表现手段上的大胆创新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当代印人所推崇和发扬的。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标签:

上一篇:入古与出新----书法创新的当代机遇

下一篇:孙中山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欣赏: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