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之后的醉人余晖

  去年秋季的一天,承蒙四川省眉山市的书友陈幼平君来函告知:为庆祝张幼兰老师八五华诞,眉山市东坡区文体局为了表达敬意,特于2007年6月出版了《张幼兰书法集》。后来,我有幸饱览了这册由里向外散发典雅气息的作品集。应该说,书法集的面世,既为当代书苑增添了异彩,又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范本,又是张老师临池数十年成果的全方位展示和总结。

  张幼兰老师1923年生于眉山。在父辈的熏陶下,她未发蒙即能吟诵古诗数十首,且焚膏继晷,临写法帖不懈,渐有书名。她194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教育系,曾在成都、绵阳等地执教。1947年,张老师随夫出川。1949年后,其夫因冤案入狱,张老师亦受到株连,为生计故,数载内备尝艰辛。1956年,她考入江苏省中学师资培训班,未及结业,即被聘往苏北盱眙中学舌耕育李,直至退休。

  综观《张幼兰书法集》中的作品,其中楷、行书以及逾尺榜书皆佳,尤以小楷最为精妙高古。这正如伍中一老先生在集中序言里所评价的那样:“观其书艺,首推小楷为妙,秀逸文雅,恰如娇荷戏水。在其作品前稍事凝视,似觉花姿摇曳,碧波荡漾,给人一种美之享受。”作品集中,小楷作品《翁森四时读书乐》(见左下图)最令我心仪。其秀美中透露古趣的风格、舒展中秉承团聚的结体、平易中富有变化的用笔,都尽得晋唐法家的精髓。南朝齐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而张老师小楷中的每一个字都神采和形质兼备,故而风神超迈不群、气质儒雅脱俗、态度雍容大方、气韵流畅鲜活。

  从张老师的这件小楷作品来看,其中有四大特点值得关注。一是沉静。张老师历经沧桑,阅历非凡,荣辱俱抛,名利均忘,心如止水,绝虑凝神,然后运笔作书,若云拂星河,水流幽谷,风吹落英,蛩鸣秋野,故书作多清、闲、静、雅之气息。二是精严。张老师功力深厚,用笔一毫不苟,且点画精准细腻,常使笔锋藏画中,力透纸背。三是高古。张老师挥毫几十个春秋,初习《龙门二十品》,继习欧、苏、赵诸方家,后又倾力手摹心追钟、王,得古法之灵魂,故书作能凸现高古之韵。四是有自家风骨。张老师入帖出帖,面对古贤时彦,兼容并收其长处、精华,逐渐形成意态娴雅、平中见奇的自家风貌。

  张老师寿高而艺精,耄耋之年仍然能创作小楷鸿篇巨制,如《滕王阁诗并序》、《琵琶行诗并序》等,真可谓书坛巾帼儒将,宝刀雄风不减当年!

  张老师之精心佳作可算是目前书圃里的硕果。这硕果是“天分+时间+勤奋”的结晶。这一切,非晚学的浅陋管见所能道尽。现谨以四川成都黄嫁老师的词作《金缕曲・于高潮寓所见张幼兰女士书法为赋》祝张老师身心康泰,频创佳作。

  字出簪花手,却疑它,鉴湖女侠,剑锋镌就。自古眉山佳气盛,又见钟灵毓秀。笔意里,坡翁不朽。早识刚柔相济义,取岱宗、奇石渭城柳。心到处、云流走。

   风霜侵迫情依旧,与窗前微凹端观,墨魂厮守。洛水凌波仙子过,临去频频回首。叹骨肉、匀停无偶。为问芸芸天下士,沐峨眉山月清光否?看尺幅,罗星斗!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游于传统 嬗绎新生

下一篇:真正的艺术总是在冷寂中前行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