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创作中经常会碰到字形几近相同的两个字,我们常用的方法是异化相同部件,强调差异性。但由于在手段上施以挪移、错位、增减、虚实、残破等方法,其结果往往是“过于穿凿,致伤于巧”。我在读印中发现,先秦一些古玺的章法处理,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和启示。
传世的“官安”、“宜官”、“富安”玺较多,如“官安”玺仅《古玺汇编》就收集了20方之多。从印迹上看,有同一印范所铸,也有不同印范所铸。古人成批翻铸这些作为商品的吉语玺,就是为了满足当时人们的“佩印”之需,以昭示其“志尚”。
图一
图二
图三
“官安”(见图一,也有人释为“安官”),当为官吏所佩之吉语玺。有人将其当做姓名玺而收入《续百家姓印谱》增补本,显然不妥。其意有二:一祈官运亨通、仕途平坦,二求安于职守、敬业践职。是玺线条劲拔,笔画交接有力,直曲互寓,动静互映。“安”、“官”两字的“宀”部以“∩”形出之,顶天立地,且左右两垂笔都与玺边粘合成粗实线,略有曲侧,颇有笔意,极其力势,因而格外醒目,成为玺面的基本框架。两个“∩”形框架内部的部件处理也各臻其妙:“官”字内部重心下沉且呈欹态,“安”字内部重心上提。这样,一高一低,一正一欹,有对比,有呼应,使玺面变得极为生动活泼而充满意趣。
“宜官”(见图二),反映了古人崇官而求官、追求功名利禄的一种心态和志趣。是玺保存较好,线条秀丽明净,寓刚于柔,气度雍容,仪态祥和。“宜”、“官”两字的“宀”部也都出之以“∩”状。印文粗细一致,“∩”形以修长突出出来,能与其他部件融为一体。两个“∩”形都有右倾之态,呈一边倒的危势,而“宜”字内部的两短横以斜势出之,特别是左弧向右下反转,有效地化解了这一险象,仿佛大厦将倾,独木也可支!这一弧笔化险为夷,使欹势的章法顿生波澜,生意盎然,妙哉!
“富安”(见图三),意谓“富贵安乐”,反映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玺古朴斑斓,锋芒内敛,含而不露。“富”、“安”两字的“宀”部也呈“∩”形左右并列,但由于锈蚀破残,左边框和“安”字部分垂笔的中段略显粗肥,有臃肿乏力之态。
???? 图四
? 图五
欣赏这几方古玺,不由使我联想起佛门圣地来。“∩”形部件并列,在玺面上呈现出一种静穆、雅正、浑厚、含蓄的佛教建筑美,而且使人联想到梵音缭绕、香烟袅袅……静态庄重的“∩”形与其他动态灵变的部件有机组合,在重复、对比、呼应中渲染着一种超凡脱俗、耐人寻味的美感和意境。
这几方古玺的章法特点,我们姑且称之为“‘∩’形并列”,当属于左右呼应(或对称)的一种特例。这类古玺运用重复手段,大胆强调和突出文字相同“∩”形的部件,一反“避雷同,求变化”之思路,反常合道,出奇制胜,强化了艺术感染力而别开生面。可以说,强化“∩”形框架,突出“∩”形的视觉冲击,是这几方古玺章法的胜处。舍此,则难得佳构。《古玺汇编》中收有另一方“官安”玺(见图四),朱文宽边、白文字体,由于“∩”形的部件未能得到有效强化,读者的视线反被宽绰的朱文边框夺去,而难以品味“‘∩’形并列”章法的妙处和意韵。
现代篆刻名家来楚生深谙此道,于“梦寒”一印(见图五)中施以此法,取得了近臻完美的艺术效果。其妙处之一在于印边的处理。通过断残、借边等手段虚化了右、上、左三条印边,而底边较粗茂厚实,这样既突出了双“∩”形的部件的并峙之势,强化了并列结构的视觉冲击,又能使印面显得极为稳重。妙处之二在于笔画的粘连之趣。来楚生的许多印作的粘连得益于古印的锈塞和封泥意趣的启示。这方印中,“梦”字右垂笔与“寒”字的左垂笔粘连紧密又有残破,使两个“∩”形框架既相近相亲又交待分明,颇得情趣。妙处之三,双“∩”形框架线条中部略鼓,收笔内敛,颇具张力,遂使两字精神饱满、内聚精气,这也是来楚生对古玺“官安”一类“∩”形部件的个性化的改造和发展。这种改造,明人曾有尝试,如“雨泉”一印(见图六),恰与图五相反,“∩”形部件中部内敛,收笔开张,柔媚有余,凝神不足,宛如两只破了口的气球,极为泄气,了无意趣。妙处之四,均匀地安排“∩”形部件内部笔画的繁简,均衡两字的分量,使全印更趋稳重。妙处之五,冲、切刀法兼施,得冲刀的痛快淋漓和切刀的苍茫浑厚,其苍润与酣畅之气,扑人眉宇……
当然,在创作实践中,“∩”形并列章法要慎用,不能故作玄虚,弄巧成拙,要根据入印文字的构形、笔画特征等,因字制宜、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常规,出奇制胜。这就要求作者提高素养、胆识和技巧,否则必然会堕为哗众取宠,使作品变得光怪陆离而不堪入目。正像精通篆刻的绘画大师潘天寿所指出的:“……以奇制胜,须先有奇异之禀赋,奇异之怀抱,奇异之学养,奇异之环境,然后能启发其奇异而成其奇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