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书法艺术的审美误区

   “书,为心画也”(杨雄《法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中,书法非常典型地代表着一种文化人格,体现着一种审美情致。进入信息时代,书法并没有因为电脑键盘的书写削弱了其实用功能而显得窘迫,相反却是大大地强化了它的审美功能。

  在这个极为推崇笔墨强度,讲究线条形态,追求风格突破,叛逆传统程式的后书法艺术时代,出现书法创作上的倾斜,审美上的偏颇,认识上的误区本属正常之事,似不必大惊小怪;但对于其中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却也不能放任自流。

  艺术底线的失守:解构笔墨线条,强求风格形式

  后书法艺术时代的时尚是崇尚流行,如今某种时尚正以强劲的势态风靡笔墨领域,其具体的表现就是:笔墨线条的解构和风格形式的强制化,并大有覆盖之势和失控之态。它涉及的问题是,什么是书法艺术的底线?这个底线该如何确认和守望。

  笔墨线条,可以讲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物化载体和精神折射。石涛在《画语录》中深刻地破解了笔墨线条的真谛:“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这著名的一画说,确立了笔墨线条是中国书法最基本元素的原则。而书法之难也就难在笔墨线条,这不仅需要技法传承、功力修炼,也需要审美启悟和开拓突破。对此,元代大书法家赵孟?是颇有心得的,“书法以用笔为上”(《跋定武兰亭》)。无论是前或后书法艺术时代,“用笔为上”,线条为魂,是书法艺术的底线。而现在有些书法者为了追求审美的刺激,眼球的惊悚,首先是将笔墨线条人为地解构打散,故意肢解搞乱,废弃最基本的笔墨功能和技法要求,用笔狂抹乱涂,线条形神涣散,完全失去了笔墨的形质和审美的效应,其视觉直感是笔墨线条好似经历了一场强地震,一片断壁残垣。有的则将两张纸合并在一起书写,然后抽掉其中的一半,使之残缺。还有的是仿尺牍化,将字信笔涂抹,然后再增删修改,使之草稿化。如果这仅是个别人偶尔的书法游戏行为,似不必苛求,问题是此类时尚的书法作品不仅是各种书展的常客,而且还时常获奖。凡此种种,还都贴上风格的标签。从创作心理和艺术动机来看,有自我表现和投机取巧之嫌。当代篆刻的风格取向也有同样问题,如一味玩幼稚,伪天真,假弱智,使风格简单地异化为反传统,片面地追求极端性。

  审美觉悟的缺失:艺术追求的低俗化倾向

  书法的审美,属于艺术意识思辨的高级层面,然而其动态的推进和理性的深化,取决于审美觉悟的高下。因此,书法审美觉悟既有抽象的启悟性,又有实践的指导性。我曾十分惊叹中国传统书法审美觉悟之高之早。如东汉的蔡邕在《笔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从书法艺术学来看,笔墨线条是作为一种物化形态以书写来凸显,而审美意识却是以一种思想内涵为表现境界,从而使书法者的腕底笔端展示线条的瑰丽多姿和情感的丰富多彩。可见审美意识是一面旗帜,起着引导的作用。而作为后书法艺术时代的一些书法者,似乎缺乏对书法审美价值的确认和方法的重视,而是跟着感觉走,随着时尚行。正是审美意识的迷惘,给创作带来了不少困扰,如缺少最起码的笔墨评判和艺术定位,对何谓传统精华找不着北。

  对何谓创新要素,书法界常常处于一种集体无意识。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于民间性的依附和盲从。诚然,客观地看民间性,其中不乏鲜活的、生动的艺术养料和创作元素,可以吸收借鉴。但艺术社会学概念下的民间性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对它要去芜存真,去粗取精。然而,在后书法艺术时代,一些书法者出于对以往过于推崇师法庙堂书法、精英书法、士大夫书法的抵触和逆反,一头扎进民间书法之中,从形式依附到笔墨盲从,完全丧失了艺术的梳理和笔墨的甄别,表现为创作范式的混乱和笔墨形态的粗劣,有的草率涂鸦,一片颓废气息;有的溃不成形,好似漫不经心。这也就是米芾早就批评过的“恶札”。此种审美觉悟的迷惘,在篆刻创作中也有所反映,如从宋元低劣怪诞的民间印中取法,字形乖讹,线条紊乱,章法松散,印式杂芜,呈现了一种反审美化和反本体性的趋向。

  在汉文化圈中,书法是一种智慧化和功夫化的艺术样式,它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和深入的书理思考。当今信息时代,工作节奏的加快,快餐文化的普及,使一些书法者在心态上产生了焦灼感和浮躁气。于是,在艺术追求上就变得实用功利,趋于低俗化。其典型的表现就是世纪末的心态。即历史上凡是优秀的书家或有影响的书派,古人和今人大都临遍学遍了,可以讲是人人学二王,个个效颜柳,发展空间几乎填满,风格开拓难以为继,于是,从历史的角落、前人的缝隙中寻觅,甚至不惜降低艺术标准和审美层次。

  以低俗为有趣其具体表现为:有的仿窑工签名巫师画符,有的学账房记账随笔删改,有的效民间便条大小由之,追求一种浅薄无聊的形式和雕虫小技式的变法;有的篆刻者则从民间陪葬的滑石印中取法,笔画错乱,章法松弛,刀法浮滑,完全失落了篆刻的精气神和质感性。正是审美觉悟的缺失,导致了审美追求的陷落。这不仅使人想起了一位德国哲人对中国书法的忧虑,黑格尔认为中国笔写的文字会导致“对科学的障碍”(《历史哲学》),他以深刻的逻辑眼光,看到了中国书法的矛盾,即这种可以极端个人化的艺术,有时是与科学的严谨和逻辑性背道而驰的。不幸的是,这位老人当年的一个担心,却被后书法艺术时代的现状所验证。

  在后书法艺术时代这样一个转型期出现一些问题并不奇怪,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对它加以辨证的分析和正确的引导,包括精英艺术的参与和审美对话,而后书法艺术时代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精英的缺席。当代书法界的笔墨幼稚病和一系列低级失误,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缺少一种创作思想上的支撑和艺术审美上的引领。这类问题,足以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和深入的探讨。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感悟书法美

下一篇:为什么汉字只有这几种字体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