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源流 

   严格说来书法的蓬勃昌盛起始于纸张的发明,在此之前有简书,也就是在木或竹片上书写文字,数量多的 再用皮革或绳索串编成册,因受限于空间,也就很难有多面貌的艺术发展,至于更早的书法文字纪录则脱 离不了刻及铸的范围,也就是我们常见的碑刻及金石玺印,而这个范围的资料在清代晚期及民国初年被当 时的书法家大量的运用,又开创出了书法更多的创作空间及可能性;这是另一个范围,我们暂时搁下。
  

  殷商时期

    中国的文字起始年代久远,起初可见的多为图像符号、象形文字,如殷甲骨文或1959年出土于山东大 汶河两岸附近及甘肃等地,年代更为久远古陶器上类似文字的图形记号即是。再来就是殷商时代存留 于青铜器物上面的金文(刻或铸造的),这个时期的文字比较像图画;另外甲骨文是殷王朝最直接的 纪录史料,包括卜筮及间接纪录的大事,文字笔意多为刀刻的趣味,也有少数是写而未刻的。
  周、战国、秦
   这个时期的文字以大篆和小篆为主,史传大篆为周轩王太史籀所作,以石鼓文及诅楚文为代表;战国 时期各国因地域分划,加上各国文化的不同,文字渐渐出现极大的差异,一直到秦统一天下,车同轨、 书同文,才又统一了文字是为小篆,小篆传世的多为碑刻拓印的较多,小篆去大篆的繁复和怪异之处, 书体更为均匀对称整齐划一。这些资料至清朝及民国初年因金石学大盛被众多艺术家运用在书法及篆刻 方面而呈现了丰富而有创意的各种面貌。
  隶书
  前面提到的各种书体绝大部份均为王室庙堂或神媒的专用工具,随着文化的发展,文字渐渐的普及到民 间,为了书写方便,书体笔画结构变得更为简省自由,传起自秦朝程邈至汉朝时已成为正式的官方文字 了,隶书可分为古隶和八分,秦汉初期波磔(蚕头雁尾)不很明显都属古隶,反之左波右磔、蚕头雁尾 ,左右分背明显的就是八分书,如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曹全碑等均为八分书的代表作。
  
  草书
  一般人都误会草书是在楷书行书之后才发展的一种书体,其实草书起于东汉,可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章草保存了隶书的波磔是隶书的草略体,今草虽然是由章草演变而来的却不再见隶书的波磔,点化之间映 带连绵不断,大量使用符号代表部首,每字多为一笔写成,甚至多字一笔一气呵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 的草书,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堪为学习典范;至于狂草则是更狂放的草书面貌,如怀素的自序帖近年被法 国画家用为抽象画题材而引起注目流行的话题,可以想见其更深一层引人震撼的美学内涵。
  楷书
   今天大家所熟习的楷书,在汉末、三国时代已经渐渐成形了,这个时期楷书的用笔特色大多由隶书和草书 演化而来,后来历经南北朝书法家的努力创作,到了隋、唐之际楷书的发展已经完全成熟;当时大书法家 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的书法作品都已臻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后世书家追摩的 对象,而成就却难以超越。近年流行的魏碑亦属楷书的范围,书家取其金石强劲的笔意结构,为书法注入 另一种新的生命及创作趣味。)
  行书 
   是一种统称,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兼有楷书的严谨工整和草书的奔放流畅,表现空间较为 自由宽广;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四大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家、蔡京,元代赵孟俯、鲜于枢,明代 文征明、王宠、张瑞图、董其昌、倪元璐,乃至于清代郑板桥、刘墉、何绍基、赵之谦,民国之后的 齐白石、沈尹默、于右任、张大千、溥心等,他们的书法作品千变万化面貌各有不同,颇具欣赏价值。
  总括来说,要学好书法,注意下列几点
  (一) 循序渐进 初学书法一定以楷书为基础。
  (二) 下真功夫 不要急功近利,一定要切实地学习。一点、一横,务求以古人合,以打好基础。
  (三) 以趣持恒 以书法为陶冶性情,自得其乐,然后就可以持久永恒学习。
  (四) 取长补短 互学互长,互相交流,以取别人之长以补自己之不足。
  (五) 博取兼通 取各家之所长,集于一身。
  (六) 独到专精 选出自己喜欢和适合的字帖。
  (七) 不求邪怪 不要为了目前的成绩,走向怪字的途径。
  (八) 以求己格 达到一定水平后,要找出自己的风格,所谓「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
  (九)要分别美术字和书法区别,所谓书法即书写的方法,更要布白、结构,以用笔为上。美术字只讲求字的结构,毫无笔法可言。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历代书论(下)

下一篇:书法创作中的特技运用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