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穆典雅 温婉通润――临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资料记载,《孔子庙堂碑》书成后,唐太宗十分珍赏,于唐武德九年(626年)刻石,“仅拓数十纸赐近臣,未几既毁”。后虽多有翻刻,因年代久远,风化剥损,大失原貌精神。我临此帖的母本是1989年上海书店出版的影印本,其虽有模糊残缺处,但与其它版本的字帖相较,则可称完美,能展现原作的风貌。我学书,从颜柳起步,但最为钟情的还是欧、虞、褚的楷书。欧书险峻,褚书灵动,虞书劲健圆润,中和了欧、褚的优点,突出了静穆典雅的个性。我临《孔子庙堂碑》多年,现将一点心得说出,以供同道们参考。

   《孔子庙堂碑》原碑每字约28mm,属于通常所指的中楷范围,初临的字格在35~40mm较合适。纸用质地细润的毛边纸或宣纸,纸质地粗行笔易干涩,太光滑不易收笔,忌用光纸,否则无法表现笔意。笔用兼毫,如七紫三羊之类,市面上的水源、晴风等中号笔也很好用。墨以常用的书画墨汁加清水再用墨条研磨,这样既可在研磨中调节性情,又可理顺思路。经过研磨的墨精亮厚重,富有光泽和立体感。砚用毕即洗净,不留余墨,因宿墨易生渣沾笔,使笔毛生硬,影响写字效果。临习前,须认真读帖。临《孔子庙堂碑》,须将精神放松,建立一种虔诚的理念,找到感觉后, 再铺纸濡墨,所谓意在笔前就是指的这种状态吧。对临为临此碑的一种方式,观察虞书的内在构成,看一字,写一字,把握疏密巧拙,领会虞书看似平正,实则无一笔平铺的特点,体现线条的灵动和收笔的凝重。临字在格子中的比例约占四分之三左右,临几遍后,与原帖对照,找出毛病和差距,不断修正。对临要下扎实的功夫,争取每字能临上二三十遍,使字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加强。经过一段时间的对临,可通过背临来增强认识度,对虞书的笔法印象深刻后,可不看帖来临写。背临应与原帖对比,力求与原帖接近。背临熟练后,头脑中已有虞书的牢固影子,能扎实地把握虞书左紧右舒、修长秀美、方圆相兼的内涵,达到笔意相连、行气相通的境界。意临还需时时回顾,反复琢磨,感受笔至心灵的乐趣。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标签:

上一篇:吴派先导徐有贞

下一篇:书坛八大蒙人术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