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润格

润格又称润例、润资、笔润、笔资等等,古称润笔。简单地说,就是为人做诗文书画所定的报酬的标准。不过,中国书画作品与西画不同,不是以幅计价,而是以尺寸大小论价。
  
   润笔一词出现似乎最早,语出《隋书・郑译传》。其上有这样一段记载:“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戏谓(郑)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上大笑。”后来“润笔”就成为请人做诗文书画的酬劳。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也记载了一件有关润笔的趣事:“ 蔡君谟既为余书《集古录》目序刻石,其字尤精劲,为世所珍,余以鼠须栗尾笔、铜绿笔格、大小龙茶、惠山泉等物为润笔。”
  
   蔡君谟,名襄,宋书法四家之一。苏轼称其书法为“本朝第一”。欧阳修所付蔡君谟的润笔乃物品,不同于现今流行的润笔――货币。润笔何时发展为货币,我没有考证过,有人说,始自唐朝。明季吴门四家之一的唐寅有诗句“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想来至少在唐寅生活的时代就有以货币付润笔的了。
  
   书画家自订润格的风气,大概始于清代吧。据传,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板桥先生,辞官还乡,以鬻书画为生,曾在扬州西方寺前立碑公布自己的润格。此举在当时被看作异端,自然是引来哗然一片,叫好者、诋毁者兼而有之。不过,其润格还是慢慢地为求购书画者所接受。
  
   书画家的润格,较之其他商品的价目表的呆板一律,要鲜活生动得多,处处彰显着书画家的个人性情。且看郑板桥的润格: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润格中申明“现金交易”,并在其后附诗一首,再次表明润格的严肃性: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郑板桥的润格生动诙谐有趣,令人不禁联想到其趣味性情毕现的六分半书,联想到其秀劲挺拔的水墨兰竹,联想到其人的落拓不羁和乖张的性格。
  
   民国时期的漫画家丰子恺,则在《论语》上公开刊登自己的润格,以广而告之:
  
   “漫画(一方尺以内)每幅三十二万元。册页(一方尺)每幅三十二万元。立幅或横幅,以纸面大小计,每方尺三十二万元。(例如普通小立幅两方尺,即六十四万元。余类推。)扇面与册页同。指定题材者加倍,其余另议。
  
   书润照画减半。对联四尺三十二万元。五尺四十万元,六尺四十八万元。指定题材者加倍。其余另议。属件先润后墨,半个月取件,或寄件。漫画不须送纸,其余纸请自备,或附款代买亦可,外埠请附回件邮资。广告、祝寿、贺婚等字画,除特例外,恕不应属。”
  
   高寿的齐白石,随着年龄的增长,画艺书艺的提高、声望的扩大,几番修改润格。70余岁时重订润格,曰:
  
   “余年七十有余矣,若思休息而未能,因有恶触,心病大作,画刻目不暇给,病倦交加,故将润格增加,自必扣门人少。人若我弃,得其静养,庶保天年,是为大幸矣。白求及短减润金、赊欠、退换、交换诸君,从此谅之,不必见面,恐触病急。余不求人介绍,有必欲介绍者,勿望酬谢。用棉料之纸、半生宣纸,他纸板厚不画。山水、人物、工细草虫、写意虫鸟,皆不画。指名图绘,久已拒绝。花卉条幅,二尺十元,三尺十五元,四尺二十元。以上一尺宽。五尺三十元,六尺四十五元,八尺七十二元。以上整纸对开。中堂幅加倍,横幅不画。册页,八寸内每页六元,一尺内八元。扇面,宽二尺者十元,一尺五寸内八元,小者不画。如有先已写字者,画笔之墨水透污字迹,不赔偿。凡画不题跋,题上款者加十元。刻印,每字四元。名印与号印,一白一朱,余印不刻。朱文,字以三分四分大者为度,字小不刻,字大者加。一石刻一字者不刻。金属、玉属、牙属不刻。石侧刻题跋及年月,每十字加四元。刻上款加十元。石有裂纹,动刀破裂不赔偿。随润加工。无论何人,润金先收。”
  
   相较而言,白石老人的润格最为详尽。书画篆刻的尺寸、形式、材质、所提额外要求等等,凡此种种,无一不规定的明明白白。齐白石的这份润格是我所见到的最为详尽的了。
  
   这些润格虽身为价目表,却透着书画家的性情和智慧,修养和底蕴,读来令人有意外的收获。
  
   遗憾的是,我虽查证了许多资料,却依然不能保证所引用的这些润格正确无误。
  
   在当代,书画家的润格,早已成了行规。社会上还出现了专为书画家定立润格的公司,网络也应运而生了此类网站。当然,这样的公司和网站颠覆了书画家自定润格的传统,且其是否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公证性、可行性,还有待于论证,我无权也无能力来判定,此问题也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面对书画家的润格,许多局外人,或不理解,或不清楚。
  
   书画作品的价值人所共知。任何劳动都有报酬,何况艺术劳动?也许很多人会认为书画家的作品,不过挥笔之间立就的事,如同印刷机。其实,大谬!无论书法,还是绘画,其创作过程,对于书画者而言,都是一次苦心的经营,一次涅式的历练。对自己作品不负责任的艺术家,好像不存在,如果他称得上艺术家的话。当然,也有立就而成的,但这样的概率恐怕是低而又低的,况且,这种境界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创作背后的积累过程,非一日之寒,是要付出许多艰辛的努力和岁月的积累。况乎,书画家不是机器,也需要休整,需要再学习再积累,而润格在此,就如一道挡箭牌,多少可以令书画家获得些许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尤其是那些年事高、名望大的书画家,要得片刻的清闲,怕是只有借助润格这道挡箭牌了。从郑板桥、齐白石的润格中大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烦恼和苦衷。
  
   我浸淫书画艺术近30年,姑且忝列书画家之列,自然也就有了所谓的润格。我非以此为生,又无甚名气,且因性情粗放,故润格也就寥寥数语,所规亦简单几条,行事也因此而不可避免地随性随意。当代人,如我者恐怕也不在少数,周遭几位同仁的润格与我大同小异,同其他商品的价目表也没有太大差别,书画家的个性自然也就湮灭在这种简单粗率之中了。
  
   书画家的润格是否会慢慢地变得随意可变,未为可知。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收藏市场的混乱。
  
   当代书画家队伍空前庞大,聚集着各色人等,自然良莠不齐。并非个个都称得上艺术家,也并非件件书画作品都可称得上艺术品,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鉴赏和鉴别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某种意义上说,书画家的润格,不仅需要市场,更需要历史的检验。
  
   读了前贤的润格,反观自己的润格,差距不仅仅是详略,而是文化,是修养,是底蕴,是情怀。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标签:

上一篇:谈书法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

下一篇:书论:秦―李斯《论用笔》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