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蒙,唐代书法家,字子全,窦 兄,官至试国子司 业兼太原县令。《述书赋》曰:吾兄书包杂体,首冠众贤, 手倦日瞥,瞬息弥年,比夫得道家之深旨,习阆风而欲仙。
《述书赋》一书,精穷旨要,详辨秘义,起自上古, 迄于并时,而终以其兄蒙,品题精核,蒙为之注(一说窦 自注)。《述书赋》二卷,上篇所述,自上古至南北朝, 下篇所述,自唐代高祖、太宗、武后、睿宗、明皇以下, 而终于其兄蒙及刘秦之妹,成书年代大约在天宝中。首尾 凡十三代,一百九十八人(又有二O七人之说)。其品题 叙述,皆极精核,注文尤典要不支。此篇综论历代书家, 至为博洽。自来名著,后人咸有续编,或事仿效,独此篇 之后,书家至多,竞无嗣响,盖搜集批评,两难难并,文辞 之不易工,犹其余事,故有此篇所为千古独传之作的说法。
文后原附窦蒙《五言题此赋》一首,系怀念窦 之作, 今删。又附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能帮助理解《述书赋》,故一并选入。但原注字格、“凡百二十言,并注
二百四十句”,今本止一百言,注一百十句,与原注不合。 述书赋(上)
论周至唐一十三代,工书史籀等二百七人,署证徐僧权等八人,印记太平公主等十一家,述作梁武帝等十家,征求宝玩韦述等二十六人,利通货易穆聿等八人。
古者造书契,代结绳,初假达情,浸乎竞美。自时阙后,迭代沿革’朴散务繁,源流遂广,渐备楷法,区别妍媸。洎于我唐,天宝末,国有寇难,府库倾覆,散坠闾阎。既而兴复京都,所司征购,得其归者盖寡矣。余至德中往往偶见,祛积年之遐想,骇此生之新观,虽欣鄙夫之幸遇,实为吾君之痛惜。恨沈草莽,上达无阶,因记彼而炫求,愿沽诸而善价。然为监临动静,公私贸迁,徒暂披玩,终归他人。今记前后所亲见者,并今朝自武德以来迄于乾元之始,翰墨之妙,可入品流者,咸备书之。
周一人:史籀。秦一人:李斯。汉二人:蔡邕、杜操。魏五人:韦诞、虞松、司马师、司马昭、钟会。吴二人:皇象、贺劭。
晋六十三人:齐献王、元帝、成帝、康帝、孝武帝、武陵王、会稽王、杨肇、山涛、嵇康、张翰、蔡克、顾荣、刘琨、孔侃、孔瑜、陶侃、熊远、应詹、卞壶、刘超、谢藻、庾亮、庾怿、庾冀、庾准、郗鉴、郗 、郗昙、郗超、郗俭之、郗恢、谢尚、谢奕、谢安、王导、王劭、王珉、王羲之、王献之、王 、王 ;、王述、丁潭、何充、刘讷、刘琰、刘璞、张澄、张冀、桓温、桓玄、江灌、沈嘉、刘 之、刘 、范汪、范宁、诸葛长民、刘穆之、温放之、杨羲、宋 。
宋二十五人:武帝、文帝、孝武帝、明帝、南平王、海陵王、谢灵运、谢方明、张茂度、张永、羊欣、孔琳之、薄绍之、王敬弘、王思玄、颜峻、桓护之、骆简、萧思话、庞秀之、巢尚之、裴松之、徐爰、江僧安、贺道力。
齐十五人:齐高帝、武帝、竟陵王、褚渊、褚贲、徐孝嗣、王僧虔、王慈、王志、王俭、刘 、顾宝光、胡谐之、徐希秀、张融。
梁二十一人:武帝、简文帝、邵陵王、孝元帝、萧确、萧子云、王克、陆杲、任 、傅昭、朱异、王籍、殷钧、阮研、王褒、萧特、庾肩吾、陶弘景、江 、周弘让、范怀约。
陈二十一人:武帝、文帝、炀帝、沈后、新蔡王、庐陵王、永阳王、桂阳王释智永、智果、江总、徐陵、沈君理、袁宪、毛喜、蔡景历、蔡 、顾野王、伏知道、谢 、贺朗。
北齐一人:外五代祖刘珉。隋五人:刘玄平、房彦谦、卢昌衡、赵文深、赵孝逸。
皇唐四十五人:神尧皇帝、文武圣皇帝、则天武后、睿宗、今上开元皇帝、汉王元昌、岐王元范、李怀琳、欧阳询、欧阳通、虞世南、虞纂、虞焕、褚遂良、陆柬之、薛稷、房玄龄、殷仲容、王知敬、王绍宗、孙过庭、张旭、贺知章、徐峤之。徐浩、李造、韩择木、田琦、卫包、蔡有邻、郑迁、李权、李枢、李平均、王维、王缙、史惟则、李阳冰、家舅绘、姨兄明若山、宋儋、李 、萧诚张从申、吕向、长兄蒙、马氏妻刘秦妹等,应亲见者之所言。并错综优劣,直道公论。或理尽名言,即外假兴喻,虽阙标旧品,而举寄斯文。刊讹误于形声,定目存于指掌。其所不睹,空居名额,并世所传拓者,不敢凭准,一皆略焉。其词曰:
尝考古而阅史,痛贱目而贵耳,述勋庸而任人,挥翰墨而由己。则知亲瞩延想,如见君子,谅风雅之足凭,奚卷舒之能已。古犹今也,斯得美矣。虽六艺之末曰书,而四民之首曰士;书资士以为用,士假书而有始。岂得长光价于一朝,适容貌于千里?王羲之书蕺山姥竹角扇五字,字索百钱,人竞买去。梁元帝亦云:“千里之面目,转觉为能矣。”篆则周史籀,秦李斯,汉有蔡邕,当代称之。俱遗芳刻石,永播清规。籀之状也,若生动而神凭,通自然而无涯。远则虹绅结络,迩则琼树离披。斯之法也,驰妙思而变古,立后学之宗祖。如残雪滴溜,映朱槛而垂冰;蔓含芳,贯绿林以直绳。伯喈三体,八分二篆。 戟弯弧,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峻极层 。周、秦、汉之三贤,余目验之所先,石虽贞而云泐,纸可记而宝传。(史籀,周王时史官,著大篆教学童。岐州雍城南有周宣王猎碣十枚,并作鼓形,上有篆文,今见 本。吏部侍郎苏 叙记卷首 云:“世咸言笔迹存者,李斯最古,不知史籀之迹,近在关中。”即其文也。李斯,上蔡人,终秦丞相。作小篆书《峄山碑》,后具名衔。碑既毁失,土人刻木代之,与斯石上本差稀。又至德中安史败后,四从弟治于河阳清水渠 下得传国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点画皆隐起,作龙鸟状。侧文小篆曰:“魏所受汉传国玺。”背上蟠螭一角折,鼻尖有黄疵瑕,按验谱牒,乃无差舛,云斯所书。蔡邕字伯喈,陈留人。终后汉左中郎将,今见打本《三体石经》四纸。石既寻毁,其本最稀,惟《棱隽》及。《光和》等碑时时可见。)
草分章体,肇启伯度。时君重而立名,自我行而作故。掣波循利,创质畜怒。(杜操字伯度,京兆人。终后汉齐相。章帝贵其迹,诏上章表,故号章草。)魏之仲格,奋藻独步。或迸泉涌溢,或错玉班布。皆迹遗情忘,契入神悟。然而负才艺,履危惧,膏明自煎,鬓发改素。生非其代,痛惜不遇。名微格高,复见叔茂。体裁简约,肌骨丰 。如空凝断云,水泛连鹭。(韦诞字仲将,京兆人。终魏光禄大夫。时凌云台成,先误钉榜,明帝使诞坐笼,以辘轳引上就书,去地二十五丈。及下,鬓发皓然。虞松字叔茂,会稽人。终魏中书令、大司农。)挹子元之瑰迹,高子上之雄神。量蕴文儒,才苞古人。或寄词达礼,任道怀仁,或仰则钟繇,平视卫臻。如睛郊驷马,维岳降神。(司马师字子元,河内人终魏录尚书事、大司马、忠武公。炎受禅,追尊景皇帝。弟昭字子上,终魏相国、录尚书事,封文王,追尊文皇帝。)观士季之轨辙,审钟家之超越,将望古而偕遇,与象贤而蹈拙。如后生之可畏,实气盖子前哲。(钟会字士季,颍川人,繇子,终魏征西将军。)吴则广陵休明,朴质古情。难以穷真,非可学成。似龙蠖蛰启,伸盘复行。皇象字休明,广陵人。终侍中、吴青州刺史。贺氏兴伯,同时共休。瘠而不琉,逸而寡礼。等殊皇贺,品类兄弟。(贺劭字兴伯,吴兴人。终吴太子太傅。)司马氏之受禅,炎为帝祖。伟哉齐王,手迹目晴。翰墨之外,任贤是优。重则突兀嵩、华,轻则参差斗牛.(司马攸字大猷,文帝第二子,武帝弟。封齐献王。官至侍中大司马。)逮手龙化东迁,景文兴嗣,天然俊杰,毫翰英异。元帝之用笔可观,世瑜之呈规仰似。如发硎刃,虎骇鹗眙;懦夫丧精,剑客得志。(元帝讳睿,字景文,东朝中兴之主。当东迁,谣曰:“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即其人也。)成帝则生知草意,颖悟通谙。光使畏魄,青疑过蓝。劲力外爽,古风内含。若云开而乍睹晴日;泉落而悬归碧潭。(成帝讳衍,字世根,元帝孙,明帝子。)康帝则幼少闲慢,迥出凡境,驷马安车,不尚驰骋。(康帝讳岳,字世同,成帝弟。)真率孝武,不规不矩。气有余高,体无所主。若露滋蔓草,风送骤雨。(孝武皇帝讳酌曜,字昌明,简文子。)赳赳道叔,远淳迩俗。举姓名而孰多,议风度而不足。元子惮其威武,吾徒遵其轨躅。(武陵王 字道叔,明帝弟) 道子雅薄,绵密纤润。露轻藏沈,假曲蹑峻。犹尺水之含众象,小山之拟万仞。会稽王道子,孝武帝子)季初则隐姓名,展纤劲。写拓共传,赏能交盛。犹锯牙钩爪,超越陷阱。(杨肇字季初,荥阳人,晋荆州刺史。)巨源正书,朴略仍余。染翰忘筌,寄情得鱼。若被坚草泽,匿锐茅庐。(山涛字巨源,河内人,晋侍中、司徒。)叔夜才高,心在幽坟。允文允武,令望令闻。精光照人,气格凌云。力举巨石,芳逾众芬。(嵇康字叔夜谯国人,晋中散大夫。)季鹰有声,占貌磅礴,虽无名验,攀附张、索。如凝阴断云,垂翅一鹗。(张翰字季鹰,吴郡人,晋大司马掾。)子尼简约,片月孤峰。千岁之下,森森古容。(蔡克字子尼,陈留人,晋成都王掾。子谟,过江食蟹遇毒者,本朝尚书仆射。)彦先尚质,无而不有。犹崆峒上人,世俗谁偶。(顾荣字彦先,吴郡人,晋骠骑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