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篆书书体写法

  认识了汉代篆书中的基本特点和不同书体中的不同特点之后,就应掌握它。掌握就是在不断临摹过程中,不断再深入认识.方能达到掌握的目的,临写篆书的基本常识,如执笔、姿势、运笔、笔顺等,与临写楷、行、草、隶等执运笔亦大同小异,这里仅就大同与小异之处略述如下:

  (一)姿势

  临写篆书一般多以坐势为常态.其他如立势、蹲势等,多是写得较熟练后,或有一定基础之后根据需要而定。

  坐势:一般是在写三寸以下的字,人坐在桌旁凳椅上。坐书时要求自体正直,准确,以利於用力於笔,使字写得遒劲有力,若姿势不正确,不仅字写不好,久之,反而会影响身体,骨骼弯曲变形,或胸骨疼痛,呼吸不畅、损害躯体的健康.

  正确的姿势不仅有益放身体的健康,而且为写好篆书提供了条件,主要应掌握:

  1、双脚分开,其距离与双肩等宽、自然平踏于地面,以使支撑上身与双手的书写活动。

  2、腰背正直,使全身体重,自然集中在脊柱上,下达臀部,稳坐凳面。

  3、双肩齐平,不得左右各有高低,前胸正向桌边,与桌沿应有一定的距离。

  4、头正眼平,以保证审视字帖与桌面上纸的平正,和笔的正确运行。

  5、左手平放桌上,或压住临纸一角使之平正,右手执笔,提起,可使全身之力达及右臀及肘、腕、掌、指之间,方可运转自如。

  立势:是写较大字时用之。立势是在坐势的基础上进行的。立时两脚可前、后、左、右活动。主要是为了眼观全局,通篇贯气,以把字写好为原则。

  篆书篆书书体写法精讲

  (二)执笔

  执笔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如三指执笔法,五指执笔法、抓笔、握笔等等。有的是根据指法的运用,或是因字的大小而定。一般初学者、或写三寸左右大小的字,为了把字写好,应遵循前人行之有效的法则,那就是:

  1、 笔杆正直。笔杆正直、在写篆书方能正确把握笔锋的中锋落纸,运行与收笔,保证毛笔中锋使写出的笔画圆浑坚实厚重。否则易出偏锋,或把笔画写歪偏,形成扁、 平、弱的笔画。为使笔管正直,就要使笔管执放大指与食指的第一节靠近指端处,中指在笔管的外面紧靠食指之下并排着力,使三指内外合作,夹住笔管、如此笔管 自然会正直。

  2、指实掌虚。指实、就是执笔要牢固,实在:掌虚,就是用前述三指钳住笔管,而后将无名指抵於管会,小指辅助之。这样笔管竖立 在五个指头之间,手掌自然空虚,形如“握卵”。掌虚、空则握管运转灵活,五指齐力,执笔自然实在,竖牢,二者相互为用,写出之字画、自会笔力遒劲,生动自 然。

  3、执笔高低、视字大小而定。一般字小者可略低,字大者可略高,通常练习五至十公分大小的字,指离笔根约三至五公分左右即可。写极大的 字、运用在于肘臂,执管高低也无妨。写较小的字,一般不悬腕肘,为了方便省力,常腕肘倚案而书,执管则不能太高,而应略低,所书笔画易准确,总之,熟练 后,善书者总会根据客观情况和主观的需要而灵活变换使用的。

  (三)运腕

  前人有“执笔在指,运笔在腕”的说法。因为腕力较实, 活动范围也宽,写出来的字较灵活有力量。唐代以前人写字,.因无高桌案,故多悬肘悬腕,所书写字,无论篆、隶、楷、行,或大家或民间书家,其所书字皆能生 动有力量。后来有了高桌、写小字为了方便,故多运指或运腕而书,字易柔弱。篆书是盛行于汉以前,当时如何运腕虽无文字记载,不得而知,但从留存下来的图画 作品中可窥其概略,多为悬肘而书。所以今天学习篆书、应以悬腕或悬肘为主。悬肘可使全身之力通过臂、肘、腕、指,而贯传达于笔端、写出之字画,必易放,中 锋行运、圆劲有力。悬肘运腕时应注意几点:

  1、姿态。悬肘,就是肘不着案。即手执笔从指至腕、肘,、皆库悬空中,腕肘离案面约十公分以上的高度(视坐姿与立姿而定),左手平放置价案面,或压住纸面勿使纸动,.勿使身躯摇晃,这样两手力量均衡平稳,便於让右手挥运自如。

  2、运肘。运肘时,指、腕均不宜动为好,而只求臂、肘关节上下、左右、前后随字画形态而运转.运肘的周径愈大,凝聚于笔端的力量就愈大,写出的字方能遒劲、厚实有力,气势开张,雄放、自然。若悬肘时,不发挥臂肘的力量,而运转腕指之力,则笔画易偏歪,轻飘乏力。

  3、 久练必成。初学悬肘习字,常会出现手抖不稳,感到非常吃力。时间略长,还会感到酸痛、连学数天之后,更感腰酸臂痛,似有千斤之重。这是悬肘训练中常出现的 正常现象。此时切不可畏痛怕难,半途废弃。若能每天坚持一、二小时,练习一周以后,即可掌握悬肘要领,肩臂疼痛自然消除,落笔轻重、自会稳而不抖。

  悬肘练字步骤,,开始可练习5至10公分大字,这样较易掌握笔画运行的准确,熟练后,可练写中、小字、待有把握后、再随大随小、则可运用自如。悬臂运肘有一定基础之后,写较小的字时,亦可适当结合运腕,这时运肘运腕已自然结合,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

  篆书篆书书体写法精讲

  (四)运笔

  临 写篆书的用笔,是根据篆书线条的圆匀、遒劲,挺拔等外形特点所决定的。为了达到线条的挺拔圆润,它的运笔主要是采“中锋”的运笔法。中锋运笔的特点,是笔 力不外露,有如绵里裹针,柔中寓刚。运用过程中,笔锋始终居放线中间.墨汁就会随着它所运行的轨迹流注下去,不偏不倚,刚好从中间两边渗开,四面俱到。形 成‘笔笔中锋”的效果。“中锋”是篆书笔法中的根本方法。前人称赞这种笔法的效果有“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如屋漏痕”等等。所以赵孟 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而用笔千古不易。”因此要掌握好中锋运笔法。

  篆书中的笔画,不论是秦篆、汉篆或摹印篆,多是横平竖直或加圆弧九种线条所组成。其形态虽各异,但用笔的基本方法仍是中锋所为。现就其中锋在笔画中所运用的过程与要点分述如下:

  1、逆锋落笔。即下笔时,要“欲去先回,欲下先上,欲右先左”。若作竖画,笔欲向下,则先笔尖倒卧,徐徐引上至画之顶端起画处,笔稍提起,使笔尖垂直,然后全锋铺毫,向下运行。.这样写出的笔画,方能达到“藏头”,显示圆满浓润的效果。

  2、 藏锋运笔。在笔画运行中,要使笔尖藏于画之中央,形成圆浑的中锋。汉代蔡琶在《九势》中说道:“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就是总结了当时秦汉 篆书用笔方法而得出的经验、是为至理之言。在笔画运行中不可用偏锋、锋偏即笔尖不在画之中央行,而是偏左偏右(竖画),或偏上偏下(横画),是执笔偏斜所 致。偏锋易露,则不易圆劲,露锋易出筋骨,显得单薄扁平。在运笔中还应注意用力要匀、用力不匀则易出现头大尾削,或头轻尾重之病。也不可像楷书、草书等过 于明显的提按,使笔画出现时粗时细之态。

  3、回锋收笔。即笔毫齐力铺开运行至终点时,笔略提、并略向相反方向回收。也就是蔡琶论笔法中说 的:“护笔,画点势尽,力收之。”“护尾”之义,也就是要全力收毫,回收锋尖。亦如古人所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在写篆书时,横画收笔时这种笔法使 用较多,写竖画时,待熟练后,往往是一住即收。或是“空回”(锋),不论是实回,还是空回。只要具有中锋的效果,有含蓄圆浑之意即可。

  总 之,运笔时,应笔笔中锋,所谓“藏头护尾,力在字中”。运行中,宜慢不宜快,务求停匀端庄。能够展现出圆润、均匀、婉通、遒劲的笔势和笔力。前人形容这种 用笔有“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因为这种用笔的结果,表现出生动活泼的生命力,其肌肤、有光泽、有弹性。反之,不可性急求快,任意敬斜、草率从事,否则事 倍功半,收益不大。

  (五)笔顺

  笔顺就是运笔的先后顺序,是前人书写篆书的规律总结。只有按基本笔顺规律写字,才易将字写好。现将笔顺的一般常用规律,和特殊情况下的变异规律,以及在笔顺中要注意点述如下:

  1、 笔顺的一般规律:写字一般都是右手执笔,.运行方向多是依目力所能控制方位着眼,以便手随眼力控制区运笔。为使字写得整健,(如大小匀称、线条粗细一致, 行气贯串等),因此笔顺就是依此要求而进行,即:先上启下,,先左后右,先横后竖,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围后内心。中之字为例用l. 2.3.4……的顺序标示以为借鉴。

  2、为了方便美观可变更:规律是前人在实践中根据方便、顺手、准确、美观的主客观条件与审美要求而归纳 总结出来的。规律也是在不断发展中、不断认识补充修正中完善的。今天随着时代的前进,认识的不断提高、前人规律中也有未能尽善尽美之处,也可根据经验不断 加以补充。或因各人习性不同,笔顺有时或多或少,或先或后也可略有变化。或反常规的,如有些字也可以:

  ①先下后上、先右后左,先竖后横、先内后外。

  篆书篆书书体写法精讲

  ②有的可按字的结体特点而先主后次,或先长后短。

  ③也可一直变为数画衔接而成。如“回”字可一笔而成,也可五笔而成。“子”字可三笔而成,也可六画而成。“女”字可三画成,也可九画而成。

  篆书篆书书体写法精讲

  3、笔顺书写中应注意之点:

  ①多笔书写的接头处,或笔与笔之间的衔接处,要衔接得自然,不露笔迹,更不要出锋角,显得线条不流畅。如“口”“面”等字。

  ②一般对称的笔画、应写得对称,或竖或弧或曲,都应使之等样,不可写得不对称。如“东”“莫”等等。

  篆书篆书书体写法精讲

  篆书篆书书体写法精讲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文征明行书《诗卷》

下一篇:金农隶书册页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