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

  此本原为思学斋收藏。1987年利氏北山堂从纽约苏富比拍卖行购得,转赠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庋藏。是册经清缪曰藻、蒋春皋、陆谨庭等递藏,有彭绍升、王文治、潘奕隽、陆谨庭等跋。过去一直不知此为何帖,因有清乾隆初缪曰藻签题“宋拓王右军书”而得名。

  最 早将此贴定为“淳化阁帖”残本的是清人王文治。此帖经自商务印书馆印刷发行后,张伯英详为订正,最后提出此《宋拓王右军书》出自《阁帖》泉刻祖本。张伯英 是断定《宋拓王右军书》为《泉州帖》之祖的第一人,并列举出《泉州帖》两条主要特征,为《阁帖》泉州本系统奠定了可靠的基石。

  现在可以肯定《宋拓王右军书》就是《淳化阁帖》泉州本卷六、卷七、卷八之残本合并本。其中卷六残存24帖,卷七残存11帖,卷八残存34帖,《阁帖》原本卷六、七、八合共159帖,此《宋拓王右军书》共39帖。

  此外,传世《阁帖》善本尚有:上海图书馆藏宋拓《泉州本淳化阁帖》十卷本,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泉州本淳化阁帖》十卷本等。

  淳化三年(992年实)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重要节点,它主宰了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而《阁帖》在不自觉中,也为后世书家乃至整个中国书法史的典例。

  《淳 化阁帖》的刊刻才最终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阁帖》的刊刻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干预手段,确立了帝王正统的书法审美标准,并顺理成章地将中国书法总体 审美倾向的哲学基础定位到孔孟“中庸”之道上,使“二王书法”成为一条看不见但处处感觉得到的中国书法美学发展的“中轴线”。

  《淳 化阁帖》开启了官刻丛帖之端,从而掀起了官私刻帖之风。《阁帖》为后世刻帖开创并制定了刊刻体例,编排样式,尺寸规范等,虽历经千年而变。但是历代《阁 帖》传本一拓再拓,一翻再翻,造成大量字迹变形失真,与原迹的差距越来越大,很难见到原有的面貌,后学已经无法从中探究传统笔法、神韵、越学就越离谱、甚 至将刻板上的“枣木气”亦一并效仿。不足之处当自然无法遮盖《阁帖》刊刻的功绩、历史成就。如今宋拓佳本大多已经影印出版,复现了《阁帖》的本来面目,弃 而不学,或拘泥于“碑帖之争”,是不智之举。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1)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2)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3)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4)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5)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6)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7)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8)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9)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10)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11)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12)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13)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14)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15)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16)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17)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18)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19)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20)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21)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22)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23)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24)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25)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26)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27)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28)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29)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30)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31)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32)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33)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34)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35)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36)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37)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38)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39)


淳化阁泉州本《宋拓王右军书》(40)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标签:

上一篇:苏轼临《论座帖》

下一篇:苏轼临《论座帖》 3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