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习《胆巴碑》(1)

 

  

  赵孟《胆巴碑》局部

  一、赵孟与《胆巴碑》

  赵孟(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我国元代著名的书画家。赵孟以书画擅名,篆籀、分隶、真、行、草诸体,无不冠绝一时。他书学魏晋,深得“二王”笔法,兼法李北海,具李北海沉着庄重之气。其书风典雅醇和、秀逸清丽,人称“赵体”。

  赵孟多才多艺,并多有建树。在他所取得的成就中,以书法最为显著,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赵孟学习书法的道路大抵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正如宋濂在跋《赵子昂书浮山远公传》中所说:“赵魏公之书凡三变:初临思陵(宋高宗赵构),中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乃学李北海。”从见于著录和传世的赵孟书迹看,宋濂的话是有道理的。赵孟19岁所书《读书乐》,已是“笔力遒劲”,“全用思陵体格”;30岁所书《杜工部秋兴四诗卷》,是“学(宋)高宗书”,“韵度丰艳”。可见,赵孟早年对宋高宗的书法用功甚勤。

  赵孟中年以后致力于王羲之的书法,先从智永《千字文》入手。宋高宗在《翰墨志》中一再推崇智永《千字文》,这对赵孟不能没有影响。元代赵在《东山存稿》中说:“公(赵孟)初学书时,智永《千文》临写背写,尽五百纸。《兰亭》亦然。”从赵孟传世的《千字文》墨迹看,真、草两体酷似智永,形神兼得,故赵 此言是有根据的。尤其是赵孟得《淳化阁帖》和从独孤长老处得到《定武本〈兰亭序〉》后,更是倾注心力,锐意临仿。在行草书学习上,他把根子深深地扎在“二王”书法这块沃土里,“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仔细品味赵孟的行草书作品,可以发现,学习“二王”能达到他那样精深程度的,尚无第二人。

  为了适应书写碑版的需要,赵孟又在“二王”系统里找到了“碑版照四裔”的李邕(北海),增加了他楷书中的朗朗风骨,更显出“丰丽遒逸,内骨停整”的面貌。“其学李北海,殆如玉环之于飞燕,虽任吹多少,而《霓裳》一曲,足掩前调”(明王世贞《 州山人稿》),形成了碑版书的独特面貌。

  赵孟的小楷师法钟繇、王羲之,鲜于枢评为“子昂楷书第一”。文嘉说他学习“右军《黄庭经》、子敬《十三行》之外,不杂他人一笔”。赵孟在自己所临王羲之《东方朔画赞》题跋时说:“右军小楷,存于代者惟《乐毅论》、《黄庭经》及《东方朔画赞》耳。余甚爱此墨本《画赞》,笔意清古,思齐有此。”可以看出他对王羲之小楷膜拜的程度。

  赵孟书法的精醇来自于勤奋刻苦。宋濂说他“羲、献诸帖,凡临数百过”。吴宽曾经在一天之内的不同场合看到过三本赵孟所临《十七帖》,认为这些是赵孟的日课。柳贯在与他谈论书法时说唐朝的李怀琳和苏灵芝的临摹工夫特别深。赵孟听后试笔掭墨,背临了颜真卿、柳公权、徐浩、李邕等多人的名帖,临完后,与原迹一一对照,不但转折向背与原本绝似,而且神采飞扬,有些地方甚至超过原迹。由此可见他在临摹法帖上所下的苦功。这一点也是很值得我们当今学书者学习的。

  赵孟一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书迹。其中,他63岁时所书《胆巴碑》被称为“古劲绝伦,品属第一”。(1)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临习《胆巴碑》(2)

下一篇:临习《胆巴碑》(4)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