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郑道昭其人
郑昭道(?一515),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荥阳(今属河南省)人,官至国子祭酒、光州刺史,后任秘书监,谥文恭。郑道昭是崇尚老庄的道教徒,除去做官,便是“解易”。
郑道昭出身于中原地区四大望族之一,其家族与北魏皇室有着姻亲关系。史称其“少而好学”、“博
学明俊”、“好为诗赋”,是—个文化修养极高的人。他自己也说“学陋全经,识被篆素”。《郑羲碑》碑文中称其“才冠秘颖,研图注篆”。郑道昭为官在任之时,极为重视人才的培养,认为“崇治之道,必也须才,养才之要,莫先于学”。他在青、光二州做刺史时,“政务宽厚,不任威刑”,受到吏民爱戴,足见他不是那种鱼肉乡里、不学无术的纨绔之徒。我们今天见到的他的书法作品大都刻在悬崖绝壁上。如果没有平时大量的临池实践,没有健康的体魄,而像“饱食醉酒,忽忽无事”、“射则不能穿孔,笔则才记姓名”、“体脆骨柔,不堪步行”的世家大族子弟那样,一切就难以想象了。郑道昭书碑,魄力浩大。尤其是《郑文公碑》下碑,书于干寻绝壁之上,脚下即为波涛汹涌的大海,郑氏攀岩临海,挥毫书写,其字一如在几案之上所书,格高气逸,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着实让人赞叹。
六朝造像很多是工匠所书,大多直接用刀刻石,或秀健、或老辣、或稚拙、或沉雄。当时大部分碑不留书家姓名,只有极少数例外,如卫觊书《受禅表》、皇象书《天发神谶碑》、苏建书《封禅国山》、王远书《石门铭》、寇谦之书《嵩高灵庙碑》、萧显庆书《孙秋生造像》、朱义章书《始平公造像》。这些书家成就极高,唐之后很少有人能相抗衡。郑道昭广采博取,吸收了这些民间书家的长处,所作逸气纵横,端庄灵动,不僵不滞,飘逸中见凝重,灵巧中藏厚拙,体现出虚和含蓄的审美境界,被推为“北方书圣”。诚如清叶昌炽《语石》所云:“郑道昭云峰山上、下碑及《论经书诗》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乔野,……其笔力之健,可以剖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唐初欧、虞、褚、薛诸家,皆在笼罩之内。不独北朝书家第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余谓道昭,书中之圣
也。”倘若郑道昭只是一介书生,一个生活在南国的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于书斋中随意挥洒一通翰墨,也就流于一般了。
我们看到的魏碑作品多是缩小或剪拼的印刷品,难免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尤其是摩崖一类,我们很难想象出其原有的壮观伟丽。笔者曾亲至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感受刻石固有的气势。
《郑文公碑》乃郑道昭的代表作,从下一讲开始,笔者将就“下碑”谈一些临摹方面的粗浅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