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柬之所书《文赋》,神俊超逸、圆润遒劲,故赵孟 称赞他不在顾、欧、虞、褚、薛之下,揭俣斯谓其书有晋人风格。如左图中的“宣”、“云”二字,点画精到,铺毫后能将笔收紧,衄挫而出,因此显得沉着朴厚、挺拔多姿。而左图中的“钩”、“芳”二字,转折时笔势连贯,用-笔顿挫分明。“观”、“而”二字,用笔驯雅整饬,有法有致,点画表里莹润,骨肉和畅,尤其在每个字的横笔转弯之处运用方折之笔,更显得遒婉劲健。左图中的“藏”字,运笔沉着,点画遒劲。“期”、“意”二字用笔瘦挺,稍现锋芒,转折处有较明显的方笔棱角,给人以厚重遒劲的感觉。
文赋》横画的特点
1.《 (1)短尖横,如下图中“于”字的首横。其写法是顺锋落笔,由轻而重,收笔时提笔下顿、疾收。这种横画要自然露出笔锋,运笔不停顿。
(2)长横,如下图中“景”字的长横。该横在《文赋》中最为常用,它落笔简捷,便于书写。其写法是露锋起笔,中锋行笔,收锋时稍提后下顿、疾收,呈现两头粗中间稍细状态。
(3)带锋横,如下图中“朝”字的长横。其写法是顺着前一笔画自然起笔,再向右作横,形成起笔处带有锋芒的形态。
(4)下挑横,如下图中“华”字倒数第二横。这种横常在上长下短的长横画运笔后,在画末稍停笔,顺着笔势向左下挑出笔锋,以接续下一笔画的运笔,笔势呈覆势。这种横画与横钩的写法有点类似,只是出钩的角度、长短有所不同而已。
(5)上挑横,如下图中“者”字。上挑横圆润丰满,在承接上一笔的笔势运行、行笔至末端时,乘着笔势向左上提笔出锋。
一字当中出现多横组合,我们要注意三种情况。一是长短、正斜、间距、俯仰的变化。长横、短横同在一字之中,其倾斜度不一,长短亦有参差。有的粗细悬殊,有的间距疏密有别,有的近似点法,而上下各笔又有俯有仰。二是横画在不少情况下参同楷书的写法。由于其长短、粗细有些差异,其他笔画又灵活多变,因而这种写法并不让人觉得单调呆板。三是有些连续排列的短横,在行书中往往被点或竖所代替,这在陆柬之的《文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下图中“绩”字。 2.《文赋》竖画的特点
行书中的竖,不像楷书的竖写得那么直,其形或倾侧,或曲折。《文赋》中的竖姿态多样,变化丰富。
(1)垂露竖。此竖取篆书笔法,线条浑厚,收笔圆转,笔力内含,其写法是侧锋或逆锋落笔,调笔中锋下行,收笔时转笔内收。如下图中的“状”字。有时为了寻求变化,增加字的动感,此竖不—定直下,而是写成倾斜状,如下图中的“慨”字。
(2)悬针竖。《文赋》中的悬针竖写法与楷书相同。由于行书运笔较快,故此画较难掌握,需要有一定腕力控制收笔。其写法是,侧锋或逆锋入纸,中锋运笔,出锋时,把笔收紧、快出、空收。此竖要写得姿态悠然。如下图中的“辞”、“干”二字。
(3)弧竖。此竖呈半弧形状,向左弧或向右弧与其居字之左方或右方有重要的关系。如下图中“怀”、“取”二字的竖画。
(4)垂头竖。此画犹如玉箸,上细下粗,由于运笔速度极快,所以笔势会略显弯势。如下图中“下”、“作”二字的竖画。
(5)悬胆竖。此竖也称尖头竖,呈上尖下粗之状,轻落笔,最后取篆法圆收笔。如下图中“而”、“雨”二字的左竖。
(6)左钩竖。这种竖与楷书中的竖钩有相似之处,均为向左钩出。而行书中的出钩则姿态多变,可以向左钩出,还可以向左下钩出,都是为了呼应下一笔画。写这种笔画必须注意的是,在收笔时,先提笔向右下按,然后顺势向呼应处钩出。如下图中的“寂”字。
(7)并列竖。一字当中如有三笔或四笔竖画,均应呈向势,左短右长,慢慢地运笔,笔脉自然,没有停滞,右竖应长而有力。如下图中的“顺”字。
3、《文赋》点画的特点
(1)斜点。如图中“之”、“玉”二字的点画。这种斜点的书写方法与楷书中的斜点写法相同,只是更加简捷流动,富有变化。其具体写法是露锋起笔,着纸较重,顿后提笔回锋,再左下出锋,形成呼应牵丝,使字势灵动。
(2)长点。它的书写方法与楷书中的长点也大致相同。该点多为字中最后一笔,笔势略带弯曲,将笔力聚集后再将笔向左收回。如图中“故”、“不”二字的点画。
(3)竖点。这种点与楷书写法相同,只是运笔较快一些。如图中“音”字上点及“云”字左点。
(4)挑点。这种点又称为仰点。其书写方法也与楷书相同,关键是要在起笔后自然而又迅疾地向右上方挑出,形成与下一笔相呼应的笔势。如图中“必”字的左点、“若”字的左上点。
(5)出锋点。这种点是行书中为呼应下一字而产生的牵丝引带,起到使字与字之间血脉连贯的作用,可增添字势之间的生动感。这种点出锋一定要自然,不能为出锋而出锋。如图中“未”字的末点、“至”字的上点。
(6)上下点。它主要在字的最后笔画中,在实际书写过程中是一笔连成的,上点轻盈带过,下点要用力顿笔,向下聚集后再收笔。如图中的“于”字。
(7)左右点。这种点主要位于字的下半部,也是最后两点,在距离与高低上要有区别,笔势向内稳住上面笔画。如图中“荣”字下面两点。
(8)横波点。这尉旨字下面的几点,形状如同波浪,由左向右连笔不断。其写法是第一点接续第二、三点横势连续运笔,最后一点向左下出锋收笔,整体上笔势流动。如图中的“亦”字。
(9)竖三点,如图中“浅”字的三点水。在行书中常将此三点减化为两点,其运笔方法是轻轻进入第一点再进入第二点,如竖画直下,最后往右上方出锋收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