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衡方碑》13

(四)字底
  
  1、贝字底。有两种形态,一种如附图中“贡”字,“贝”部横平竖直,两侧竖画直通上部之横;一种如“贫”字,“贝”部两侧竖画不出肩胛。
  
  2、月字底。也有两种形态,一种如附图中“修”字横平竖弧,且呈背势;一种如“背”字,首画竖钩,横画居中。“月”字无论处在什么位置,右竖一般都偏长。
  
  《衡方碑》中像“月”字底、“贝”字底这样有上折角的字有时出肩胛。何时出,何时不出,一般取决于字形是否方正和其上部是否相接。当字形方正且出肩胛能与上部笔画相接时,一般出肩胛,否则相反。仔细比较“贡”、“贫”、“修”、“资”等字,可发现这一规律。
  
  3、心字底。重点笔画是平钩。一种写法是平钩从字形结构中部起笔,如附图中的“惠”字;一种写法是用篆意,收缩卧钩,突出竖笔,如“感”字。
  
  4、四点底。四点底有四点和三点两种写法,点有栗子形和三角形两种,但点与点之间起伏有度,互相照应,有起承转合之势。如附图中的“烈”、“勋”二字。需要注意的是,四点底有的从“火”字化(“烈”字就是),而有的则从禽类羽毛、兽尾化来,如“马”字下四点从尾,“鸟”字下四点从羽,在隶书中,形态的处理是不同的。
  
  5、木字底。其写法因上部繁减有所不同:在框中或上部有波磔时,木部的撇捺呈收势,甚至化为两点,如附图中“导”字下面的木部。其他情况下,左右的撇捺写得略为开张,但也不像《曹全碑》那样放纵。
  
  6、寸部。起笔较低,点笔平斜有异,如附图中“寻”、“守”二字。点笔的出锋方向则因字而异。
  
  7、儿字底。撇笔上轻下重,竖弯钩之竖笔较直,钩笔上扬。如附图中的“光”字。
  
  8、酉字底。如附图中的“医”字,“酉”部横平竖直,因右上“又”字旁有“燕尾”,故“酉”部首笔不出“燕尾”。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临《衡方碑》16

下一篇:临《衡方碑》14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