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方这种款式,要求作品的宽度与高度一样,或基本一样。从款式上看,它介于横卷与条幅之间,既综合了两者的某些特征,又不完全具备两者的特性。所以,在这样的款式上创作草书作品,要兼顾横向展开的节奏与纵向运动的行气。其文字内容可多可少,书写时既要考虑每行的纵向气势,又要关注到行与行之间的联系(则咐图左者)。
六、历代临习《十七帖》名作欣赏
自唐朝以后,人们学习草书铆巴王羲之《十七帖》当成范本来临摹。所以,历史上很多书法家都留下了临习之作。这些临习之作有些属于意临,也就是在临摹的同时带有自己的风格特征,有些临摹之作则比较忠实于原作的风格。下面我们对其中的一些临作作一下简单的介绍。
现在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临习《十七帖》的作品是苏轼《临王羲之讲堂帖》(见附图右者)。《讲堂帖》是《十七帖》中的―件作品。我们若把苏轼的临习作品与《十七帖》中的这―段进行对照,则会发现苏轼的临作并不是完全按照原帖的样子来临的,尤其是笔画的形态,有苏轼自己的行书特征。苏轼在这件临作的结尾说:“此右军书,东坡临之,点画未必皆似,然颇有逸少风气。”他自己认为点画不相似,但感觉到抓住了原帖的精神气质。《临王羲之讲堂帖》行笔流畅,字形大小相兼,线条厚重而不乏飘逸之气,可以看出在书写时速度并不快,有优游不迫、闲散自适的境界,这一点正好与王羲之原作的精神相契合。另外,字形上也基本依照原帖,所以这仲临作应在似与不似之间。
网站声明:本站资料文章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地方,请尽快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