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习《十七帖》5

怎样临习《十七帖》5 12.直撇。直撇在王羲之的草书中经常出现,形态大体一致,但其中也有些差异。有的撇以刚劲称胜,如“省”字;有的挺拔,如“既”字;有的柔中带刚,如“及”字。
   13.短捺。其形状如长点,起笔、收笔都要出锋,形成两头尖的特征。附图中“彼”字的短捺上侧呈弧形,下侧弧度较小;“来”字的捺收笔时逐渐加力;“火”字的捺画不带弧度,中间粗,两头细,形如纺锤。
   14.波磔捺。如“成”字,其捺画带有章草捺画的特征,即有一定的波磔。
   15.带钩捺。《十七帖》中的一些捺画,出现了转折所带出的钩法,并与下一个字的笔势形成连带关系。如“获”字,在转折时要将笔锋包裹住,再顺势向左带出;“人”字在转折时停顿下按,再向左带出。
   16.短钩。这些钩的转折处多轻盈灵便,如“来”字,转折时提笔拢锋,然后向左轻轻勾出,不要写出像楷书那样粗重的钩来。“尔”字的钩在转折时不需提笔,而是用笔锋包裹住,然后乘势向左拢锋勾出。
   17.挑钩。这些挑钩是章草字形留下来的痕迹。“武”字在写挑钩时有停顿下按然后上挑拢锋的动作,显得厚重、沉着。“足”字的挑钩不需停顿,而是在转换方向时顺势上提。
   18.弧形钩。弧形钩的弧度较大。如“我”字,在写钩时有一定的转折,即在行笔时稍事停留,逐渐转换笔锋的方向。“缘”字只有转,没有折,在转弯处要拢住笔锋,不要让笔锋散开。
  
  网站声明:本站资料文章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地方,请尽快与本站联系!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怎样临习《神策军碑》8

下一篇:临习《十七帖》6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