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写《好大王碑》

   一、《好大王碑》概述

   《好大王碑》,全称《高句丽广开土境平安好大王陵碑》,又称《广开大王陵碑》。碑高 6.39米,是由一块天然的角砾凝灰岩石柱稍加修饰后刻成。由于刻碑石质疏松,虽是方形却不甚规则,四面宽窄不等:东南向第一面宽 1.34米至1.61米,西南向第二面宽1米至 1.44米,西北向第三面宽1,93米至2米,东北向第四面宽1米至1.45米。碑面凿有界格,界格约12.5厘米互14匣米间,字一般横长10厘米,高9厘米。第一面碑文11行,第二面10行,第三面14行,第四面9行,行皆41字,除去空格,共计1775字。该碑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石碑之一。

   《好大王碑》是高句丽王朝的第2u代王长寿王为铭记其父永乐太王的功绩而立。碑文记叙了永乐大王当政寸讨稗丽、攻百济、救新罗,伐夫余、败倭寇的赫赫战功。该碑立于好太王陵寝东侧。因永乐大王死后谥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故又称其为《好大王碑》。

   《好大王碑》自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发现以来,一直备受学术界瞩目,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等国都对其作了大量的研究,书法界也对其艺术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由于该碑形体巨大,发现又较晚,故拓本流传较少,影印出版也不多见,现在能见到的全文的影印本有吉林文史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及四川美术出版社的版本:其中吉林文史版选本最好,但却由于原拓风蚀痕迹严重而极难辩识,不便临习,故本文所选字例多出自四川美术出版社的影印本。

   二、《好大王碑》的艺术特色

   《好大王碑》的书法雄强厚重、朴茂沉稳,结构恢弘,平实、稳正,布局严整、古朴、肃穆,用笔简散,无波磔顿挫,如锥画沙,在书法史上以其鲜明的个性独树一帜,是书法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好大王碑》的艺术特点大致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一)圆浑涩劲、雄厚奔放的用笔
     读《好大王碑》,首先感觉到的,也是印象最深的,是其恢弘的气势:虽然其点画疏散恣肆,但却圆浑凝重,涩劲异常。在《好大王碑》中,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立体感极强,虽没作过多变化,但节奏感依然强烈,造成极强的视觉效果。《好大王碑》用笔简单、便捷,有些地方甚至略显草率,但其笔画所表现出的却是在完备法度下的天真烂漫的效果。其入笔或逆锋或折锋,力求浑圆涩劲,完好地保留了石刻篆书的传统笔法,使其线条圆浑劲涩而富有韧性,天真烂漫而蕴藉含蓄,笔势虽无顿挫、无波磔,却也能收放自如,笔随意行,《好大王碑》的用笔波磔不显,也无典型的“蚕头燕尼”,但就在这种看似简单的线条中,却蕴藏着极强的生命力和来自荒野的飘逸,这种古拙、浑圆、真率的线条,既表现出了书写者笔势的酣畅,又使线条出其不意地充满灵动和古雅,既疏散有致,又玉润珠圆。

   (二)疏简开张、跌宕奇逸的结字
     《好大王碑》独特的用笔造就了风格独特的线条,而由这种线条来构成的单字,一个个似野鹤闲鸥,仪态自具,将书写者胸中蕴含的波澜自然而然地释放了出来,《好大王碑》的结字立足于平正,虽取势开张,却不作纵横驰骋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力求整伤而不伤于呆滞。它结字体势多取横势,具有明显的分背之势,虽然其中也有个别字取纵势,但放之通篇中却也不显突兀,而是成为调节其行气的妙招。《好大王碑》这种以隶为体、篆籀为用、平正而不呆滞、奇宕而不珏怪,雅而不媚,浑和而不俗浊的结字方式,在汉以后的隶书刻石中极难得一见,即使将其放之于汉隶中,其艺术品格当也不在“三颂”之下。

   (三)雍容古雅、天真烂漫的章法
     《好大王碑》整体章法气势恢弘,雍容古雅,既得力于疏简开张、跌宕奇逸的结字方式,也得力于自身独有的雄伟宏大的体积和粗砾斑驳的石质:在如此巨大的石碑上刻写硕大的文字,结构简单也好,复杂也好,体势飞动也好,平正也好,其本身都能构成一股强大的冲击力,而《好大王碑》更为准得的是在如此雄浑博大的块面中,仍能立足千古雅,既雍容大度、烂漫天真,又不失情巧雅致:以疏密不齐的布局稳妥地处理好硕大与雅逸的关系,也使其自身章法带上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衡方碑》临帖指导

下一篇:怎样临《神策军碑》1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