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原帖找差距――临米芾《苕溪诗帖》

   前段时间,我搁下黄山谷的大草,一头扎进米芾的行书,每天临上两个时辰。细细品味后,对米芾行书有了一点个人的拙见,写来与读者共同探讨。《苕溪诗帖》是米芾的重要作品之一,为米芾书游苕溪的诗作。临摹此作,要从结构、布局、章法和用笔等方面去体悟。此帖的结构特点:变化奇崛,体欹势正。汲取钟、王向右上倾斜的结字方法,许多局部又有变化,左低右高、大小参差、亦扁亦方,具有“似斜反正,返璞归真”的艺术效果。《苕溪诗帖》表现了米芾大胆过人的气魄、不落俗套的用笔方法。其较多地运用了侧锋、铺毫、绞转的用笔方法。造型上,疏密有致、粗细相宜、刚柔相济,妙趣自生。

   通常,我将临帖分为四个阶段:一、通临,大概掌握基本用笔规律、特点、章法,脑海中对所临碑帖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二、局部练习,找出内部变化。字组的练习,可加深通临的印象。对字与字之间穿插呼应的训练,为日后创作中对整体篇章的把握打下基础。三、单字练习,对局部练习中没有掌握的字法、结构进行强化训练。单字有的结字紧密,有的结字开张,字形上有方、扁、长等类型。字势上有平正、欹侧之别。做到每个字每个点画都要有方向、结构。找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笔画进行提炼。四、综合练习,加入创作元素。临写时揣摩所临碑帖的气韵,把握结构特点,对照范本找差距。

   入帖要抛开自己原有的书写习性,忠于原作的特点,才能从所临碑帖中取到真经。《苕溪诗帖》的章法安排很有个性,临习中要注重学习米芾这种尺牍式的章法,提高章法布局的能力。我临《苕溪诗帖》,先对其内容进行背诵,便于临时调动感情,顺畅气息。首行“好懒”二字笔画凝重厚实,“难”字跳跃挺拔,“辞”字向右上微倾,加上一个笔误的“友”字越发彰显了厚重,“知穷岂念”4字一气呵成。第二行虽没有首行的律动大,但在字组上又出新意。“通贫非理生拙”6字体势不同,错落有致。精彩出现在“病觉养心功”一行中“病”的草写上,最后一笔与“养”字起首的巧妙用笔,以及“功”的蟹爪钩都体现出米芾特有的个性和才情。第三行内部变化较大,“圃能冥厌”4字在体势上形成鲜明反差。第四、五行归于平淡。第六行“仕倦成流”4字有书法与音乐的律动感。“落”字渐入佳境,“游频”2字将笔画虚实、连绵发挥到极致。这一段让人感受到书写情绪的变化。第七、八行,峰回路转,又回到先前的书写状态,率意自然,顾盼生姿。后两行“彼此同”3字外张内敛,“暖衣”2字的反捺处理各具特色。“食饱”2字则显空灵飘逸。入帖是过程,出帖是目的。临习中,要在整体上把握米芾行书的特点和风格,做到气势贯通、和谐。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李建中行书《同年帖》

下一篇:王献之――鸭头丸帖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