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艺术年表

吴冠中(1919—2010),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随苏沸尔学校学习西洋美术史。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曾出版过《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一辑》、《东寻西找集》、《吴冠中散文选》等。
  Wu Guangzhong (Born 1919)
  Born in 1919, Wu Guangzhong also named Tu, is a native of Yixing in Jiangsu province. He was originally an engineering student, yet upon his visit to Hangzhou National Art College headed by Lin Fengmian, he was immediately fascinated by the brilliance of art and devoted his life to it. Wu graduated from the Hangzhou National Art College in 1942 and became one of the best student of Lin. He went to France in 1947 and entered the ole Nationale Sup?ieure des Beaux Arts in Paris. After his return to China in 1950, he took a series of teaching post in various academies including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Beijing, Qinghua University and Beijing Arts School. Wu has numerous publications including Kite with Unbroken String, On Coping Styles and Searching East and West. Wu is an energetic and creative artist who excels equally in oil and ink painting. For decades he has been exploring ways of reconciling the two traditions, and in his work shows a mutual influ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tyles. His early works which depicted Jiangnan river houses as a major theme were highly poetic. Special emphasis was given to the mix and match of points, lines and surfaces in his composition. His outdoor landscapes are wonderfully conceived, involving selection of different vantage points as the artist seeks the subtle movements and serene presence of nature through painted forms.
  
  1919年 8月29日(阴历闰七月初五),生于江苏省宜兴闸口乡北渠村。父吴北,务农兼乡村小学教员。
  1926年 七岁,就读吴氏小学,并常观村里的一名画家缪祖尧作画。
  1930年 十一岁,考入宜兴县立鹅山小学学习。
  1932年 十三岁,小学毕业,考入省立无锡师范学校。
  1934年 十五岁 ,完成三年师范初中,改而投考浙江大学代办的省立高级工业学校电机科,以望工业救国。
  1935年 十六岁,在省立高级工业学校读完一年。参加全省大中学生暑假军训时,结识杭州艺专预科学生朱德群,在朱德群带领下参观杭州艺专,受强烈冲击,自此决心投身艺术,放弃电机科,转学杭州艺专。
  1936年 十七岁,考入国立杭州艺专预科,师事李超士、方干民、王子云等先生。
  1937年 十八岁,抗日战争爆发。是年冬,校长林风眠率领杭州艺专师生,乘木船撤离杭州,到诸暨县乡下。随后又辗转迁校到江西贵溪。
  1938年 十九岁,春,杭州艺专由江西迁至湖南沅陵老鸦溪,在滨江荒坡上盖木屋上课。其时国立北平艺专也从北方迁来,教育部令两校合并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合并后人事纠纷,闹学潮,林风眠辞职离去,教育部派滕固任校长。
  国立艺专预科结业,升入本科学油画,师事常书鸿和关良。同时亦学习中国画。
  始用“吴荼茶”为笔名,后改为“荼”,成为画作上的签名。
  1939年 二十岁,春,随国立艺专经贵阳至昆明。
  1940年 二十一岁,年初,国立艺专迁至滇池边呈贡县安江村,以数座古庙为校舍上课
  年秋,校长滕固因病辞职,吕凤子接任校长,国立艺专迁至四川璧山。
  转入中画系,师从潘天寿,学习国画,临摹大量历代绘画精品。
  1941年 二十二岁,随国立艺专迁至四川重庆青木关。
  仍迷恋油画色彩,又转回西画系。
  1942年 二十三岁,七月,国立艺专校长吕凤子辞职,陈之佛接任校长。
  自国立艺专毕业。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任助教,教素描和水彩。课余时间在中央大学旁听文、史课程,以及法文。
  冬,作品《静物》参加于重庆举办的全国第三次美展。
  1943年 二十四岁,于重庆大学建筑系任助教,住沙坪坝重庆大学助教宿舍。
  为赴法学画做准备,工作之余全部时间、精力投入学习法文。
  于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1944年 二十五岁,于重庆大学建筑系任助教。工作之余,全力学习法文。
  1945年 二十六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继续于重庆大学建筑系任助教。工作之余,全力学习法文。
  1946年 二十七岁,夏,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留学生考试,以美术类各科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录取,作为“中法交换留学”公费生,派赴法国学习美术。
  冬,与朱碧琴在南京结婚。陈之佛为证婚人。林风眠在其结婚纪念册上题词作画。
  1947年 二十八岁,7月从上海乘“海眼”号美国邮轮赴欧洲,到意大利那波里港,换乘火车,8月底抵巴黎。
  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选择杜拜(J?Dupas)教授的工作室,学习绘画。
  晚秋,长子可雨在宜兴出生。
  1948年 二十九岁,转入苏弗尔皮(J?M?Souverbie)教授工作室。
  暑假期间,去意大利和瑞士,参观博物馆和文化遗址。
  参加巴黎的春季沙龙展及秋季沙龙展。
  1949年 10月,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
  继续在巴黎的学习。暑假期间,去英国伦敦补习英文。
  1950年 三十一岁,夏,乘法国“马赛曲”号邮轮,自马赛启航,一月后抵达香港。
  换火车北上,到北京,等待分配工作。
  秋,经杭州艺专同学董希文介绍,到中央美院任讲师。
  回故乡宜兴接妻、子来北京。在东四魏家胡同租房居住。
  1951年 三十二岁,在中央美院的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西方现代绘画,宣讲个人艺术观点。
  搬进大雅宝胡同美院宿舍。
  次子有宏出生。
  1952年 三十三岁,在文艺整风运动中受批评,被斥为“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堡垒”。所作人物画被批判为“丑化工农兵”。因不愿按政治模式画人物画而改画风景。
  三子乙丁出生。
  1953年 三十四岁,调往清华大学建筑系任副教授,教授素描及水彩风景画。
  迁居清华园北院六号。
  1954年 三十五岁,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
  假期到山西五台山写生。
  1955年 三十六岁,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
  秋,应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卫天霖之邀,调往北师大美术系任教。并参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的筹建工作。
  暂住和平门师大单身宿舍,周末骑自行车回清华园北院。
  1956年 三十七岁,以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和音乐系为基础组建的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在北京恭王府旧址成立。卫天霖任副院长,吴冠中任油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赴南京开会,到苏州写生,作油画《苏州水巷》等。
  搬入恭王府西侧院的学院教工宿舍。
  1957年 三十八岁,在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任教。
  学校假期,到江苏无锡、浙江绍兴等地写生。
  油画《鲁迅故乡》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
  1958年 三十九岁,学校假期,到山西洪洞县写生。
  搬入前海北沿十八号,当时属北师大职工宿舍的居民大杂院。
  1959年 四十岁,自费到江西井冈山及瑞金等地写生
  《美术》杂志发表其井冈山写生作品与文章《井冈山写生散记》。
  1960年 四十一岁,春,回故乡宜兴探望父母,创作油画《故乡之晨》。
  利用暑假,自费到海南岛写生。创作油画《椰林与牛》、《海南岛香茅加工厂》、《海南岛木棉林》等。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冠中作品小辑》。
  北京艺术师范学院改制为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成立吴冠中工作室。
  1961年 四十二岁,由中国美协组织,与董希文、邵晶坤到西藏写生五个月
  创作油画《扎什伦布寺》、《拉萨龙王潭》、《西藏佛壁》等
  在拉萨和北京举办“西藏写生画展”。
  1962年 四十三岁,文章《谈风景画》在《美术》杂志1962年第2期发表。
  到故乡宜兴及山东微山湖写生。表。
  1963年 四十四岁,到浙江富春江及雁荡山写生。此时期的作品包括油画《桑园》、《京郊山村》、《富春江上打鱼船》、《富春江》等。
  1964年 四十五岁,北京艺术学院撤消。与卫天霖一起调至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
  假期回故乡宜兴写生。
  1965年 四十六岁,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去河北任县农村参加“四清”运动。
  半年后患肝炎回京疗养。
  1966年 四十七岁,文化大革命爆发,被禁止绘画、写作及教学。
  赶在红卫兵抄家前,自毁人体油画、素描及所有在巴黎所画作品。所藏外国画册则被红卫兵抄走
  1967年 四十八岁,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接受批判,学习“毛著”及政治文件,检讨思想。
  1968年 四十九岁,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接受批判,学习“毛著”及政治文件,检讨思想。
  长子可雨赴内蒙草原插队。
  次子有宏赴山西农村插队。
  1969年 五十岁,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接受批判,学习“毛著”及政治文件,检讨思想。
  三子乙丁被分配到北京远郊区建筑工地工作。
  1970年 五十一岁,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下放到河北获鹿农村劳动。
  妻朱碧琴随美术研究所下放到河北邯郸农村劳动。
  1971年 五十二岁,在河北获鹿县李村劳动,同时在军队干部管理下继续接受批判和“再教育”。
  1972年 五十三岁,在李村劳动。
  节假日被允许作画,因没有足够画具,只好买农村写毛主席语录的小黑板制作画板,以农家柳条编成的粪筐作画架,人们戏称为“粪筐画家”。画了二十余幅油画,包括《瓜藤》、《高粱与棉花》、《房东家》、《山花》、《麻雀》、《野菊》等。他当时对自己的艺术要求是“群众点头,专家鼓掌”,由此形成他后来提出的“风筝不断线”的目标。
  年中,被军队领导调到邢台师部指导文艺兵作画,作油画《池塘》、《西柏坡山村》等。
  冬,获得一个月假期,同妻子经桂林赴贵阳探望病中岳母。写生油画《桂林山村》、《漓江新篁》、《黔灵山》等。接着去重庆、万县等地写生,作油画《长江晨雾》、《瀑布》等。
  1973年 五十四岁,被调回北京,被委派为北京饭店新楼绘巨幅作品
  与黄永玉、袁运甫、祝大年为绘制巨幅壁画《长江万里图》,到苏州、南京、黄山、三峡、重庆等地写生,后因“四人帮”批黑画而中止了这项工程,但后来以写生的素材创作了数幅巨幅油画如《长江》、《长江三峡》、《南京长江大桥》、《水田》等。
  1974年 五十五岁,1月,自重庆返回北京。
  创作油画长卷《一九七四年?长江》,及油画《太湖鹅群》、《山间春色》、《硕果》、《玉米》、《荷花》等三十余幅。
  为北京站创作巨幅油画《迎客松》。
  是年春,开始水墨画创作。
  1975年 五十六岁,到山东龙须岛及崂山写生,创作油画《青岛红楼》、《崂山松石》等。
  在北京创作油画《故宫白皮松》、《向日葵》、《白杨山桃》、《双白杨》等十余幅。
  1976年 五十七岁,春,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生到山东龙须岛、泰山等地写生,作油画《苗圃白鸡》、《滨海渔村》、《小院春暖》、《龙须岛新村》等十余幅。
  到浙江绍兴写生,作油画《鲁迅故乡》、《绍兴东湖》等。
  于北京前海北沿陋室内创作大量的水墨画,包括第一幅大幅水墨画《漓江新篁》(144×181厘米),其夏北京受到唐山大地震波及,但未使他停止创作。
  冬,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巨幅油画《长江三峡》。
  1977年 五十八岁,1月,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的巨幅油画《长江三峡》完成。
  3月,到浙江绍兴写生,作油画《鲁迅故乡》、《鲁迅乡土》、《绍兴河滨》、《绿苗圃》等。
  4月,带中央工艺美院学生到广西桂林、南宁写生,作油画《桂林山水》、《漓江之滨》等。
  秋,到福建厦门、鼓浪屿、武夷山及江西井冈山、湖南韶山等地写生,作油画《武夷山村》、《鼓浪屿》、《井冈山》、水墨画《韶山》等。
  1978年 五十九岁,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这是他回国后首次个人作品展。
  到云南昆明、西双版纳及大理等地写生。
  应鲁迅博物馆邀请,到绍兴写生,回北京后为鲁迅博物馆绘制巨幅油画《鲁迅故乡》。
  秋,到广西桂林、四川嘉陵江、乐山、峨眉山写生。是年,作油画《玉龙山下丛林》、《西双版纳村寨》、水墨画《月下玉龙山》、《玉龙山下丽江城》等三十余幅作品。
  1979年 六十岁,3月,应邀到重庆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学,讲学之余偕美术系老师们到大巴山及大足等地写生。
  4月,北京中国美术馆主办“吴冠中绘画作品展”。展出油画和水墨作品一百二十幅。北京展出结束后,被邀请到四川、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广东、广西、山西、辽宁等省巡展,应邀随展到各地做学术讲座。
  为人民大会堂绘制巨幅油画《长江三峡》。
  为北京首都机场绘制巨幅油画《北国风光》。
  应邀到长沙,为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巨幅湘绣做画稿。在湖南写生,意外发现人迹罕至的张家界,撰文赞张家界,张家界由此出名。
  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文章《绘画的形式美》在《美术》杂志1979年第5期发表。在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山东省第一轻工业科学研究所出版《吴冠中彩画素描选》。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冠中画选》。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冠中油画写生》。
  1980年 六十一岁,春,为香山饭店绘巨幅水墨画《长城》。
  带中央工艺美院的学生到苏州写生。作油画《水上人家》、《水乡》、《江南人家》等。
  到山东曲阜、泰山和浙江舟山群岛及普陀山写生,作油画《渔港》、《渔船》、水墨画《泰山五大夫松》等。
  秋,赴贵州原始森林写生,作油画《侗家村寨》、《贵州锦屏山林》、《清水江上》等。
  文章《关于抽象美》在《美术》杂志1980年第10期发表,在美术界引起大辩论。
  1981年 六十二岁,春,北京市美协分会主办“吴冠中新作展”。
  文章《内容决定形式?》在《美术》杂志1981年第3期发表,继续激化美术界的大讨论。
  到故乡宜兴写生,作油画《故乡桥》、《故乡小巷》、《老墙》等,回北京后,创作水墨画《故乡》、《桑园》、《双燕》等。
  夏、秋,到新疆讲学、写生,创作油画《新疆农家》、《高原人家》、《白桦林》,水墨画《交河故城》、《大漠》、《奔马》、《高昌遗址》等作品。
  到京郊十渡写生。
  冬,任中国美术代表团团长,与詹建俊、刘焕章出访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及马里。
  1982年 六十三岁,2月,从非洲回国。在巴黎转机,停留三天,探访同窗好友朱德群、熊秉明及赵无极。
  作品参加日本东京“现代中国画展”。
  到浙江乌镇、石塘写生。
  到陕西追寻古迹写生。
  为北京中国剧院创作巨幅油画《井冈山》。
  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冠中国画选》(第一辑)。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文集《东寻西找集》。
  由前海北沿大杂院迁入劲松小区居民楼,居住条件始得改善,终于有了一间11平方米的画室。
  1983年 六十四岁,美协江苏分会与江苏美术馆主办了“吴冠中作品展”。
  到江苏、浙江及黄山写生。
  到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写生。
  参加北京美协分会主办的“八十年代中国画展”。
  在家创作丈二幅水墨画《狮子林》和《汉柏》。
  1984年 六十五岁,作品参加日本福冈、金泽、札幌、名古屋“现代中国洋画展”。
  作品参加美国三藩市、纽约、伯明翰“现代中国画展”。
  任“第六届全国美展”评委,在沈阳参加评选油画工作。
  到山西五台山、黄河壶口及河南龙门石窟写生。
  经长江三峡到乐山、大足及乌江写生。
  回北京后创作水墨画《神女在望》、《大江东去》、《松魂》、《巫峡魂》(丈二幅)、《葛洲坝》、《咆哮》、《长河落日》、《白皮松》等。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天南地北》。
  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冠中国画选》(第二辑)。
  1985年 六十六岁,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参加香港艺术节“认识现代中国”及研讨会。
  4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吴冠中新作展”,展出近年创作的具有抽象意味的作品,如水墨画《块垒》、《峭壁》、《松魂》、《汉柏》、《溶洞》等。
  到江苏昆山、东北长白山、四川九寨沟等地写生。
  回北京后创作油画《鱼乐》、《白桦》、《竹林》、《中流》、《瀑布》、《家》、《鲁迅乡土》、《江南村镇》、《彩山》、《江南早春》、《大佛》、《寒林》、《雨后丛林》等。
  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在黄山召开的“油画艺术研讨会”。
  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文集《风筝不断线》。
  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冠中国画选》(第三辑)。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冠中画集》。
  1986年 六十七岁,应邀参加香港中文大学和《明报》举办的“当代中国绘画”展览及研讨会。
  任中国东方美术交流代表团团长,赴日本京都参加“国际交流联合绘画展”开幕式。
  到山西吕梁山、福建鼓浪屿等地写生。
  参加北京“国际艺苑第二届油画展”。
  在家创作水墨画《阿尔泰山村》、《藤与墙》、《山高水长》、《朱墨春山》、《山》、《瀑布》(丈二幅)、《长城》(立幅)、《老墙》、《春秋》、《大宅》、《黄河东去》等。
  为全国政协礼堂创作丈六幅水墨画《九寨沟》。
  北京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吴冠中画册》。
  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冠中画集》。br>张仃作《吴冠中—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吴冠中画集》,河北美术出版社,1986年)。
  1987年 六十八岁,3月,参加北京“国际艺苑第一届水墨画展”。
  作品参加日本东京“亚洲美术展”。
  4月至5月,到浙江天台山写生。
  6月,参加在印度举行的“中国当代油画展”,并作为该展代表访问印度,在印度写生。
  9月,偕夫人赴香港参加香港艺术中心举办的“吴冠中回顾展”开幕式。
  回北京后,创作油画《旅途》、《印度妇女》、《山城鱼池》、《高原窑洞》、《茶场》、《山水怀里》、《西湖断桥》、《江南桥》,水墨画《崂山松石》、《高昌遗址(二)》、《黄土高原》、《松林》、《榕树与海》、《荷塘》等。
  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文集《谁家粉本》及《吴冠中国画选》(第四辑)。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冠中画集》。
  1988年 六十九岁,2月,偕夫人参加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吴冠中画展”开幕式。向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捐赠大幅水墨画《松与瀑》。并于新加坡写生。创作丈二幅水墨画《鹦鹉天堂》。
  6月,为北京饭店创作巨幅水墨画《清奇古怪》(300×1500厘米)。
  10月,偕夫人赴东京参加日本西武画廊与北京荣宝斋举办的“现代中国绘画巨匠——吴冠中画展”开幕式。
  12月,作为“北京风光画展”中国代表团团长访问澳门,并于当地讲学。
  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艺术论文集《吴冠中绘画形式分析》和《吴冠中速写集》。
  1989年 七十岁,1月,为北京贵宾楼饭店创作巨幅油画《雪山》。
  2月,创作丈二幅水墨画《小鸟天堂》(此画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3月,应日本西武百货店社长邀请,偕夫人赴巴黎写生。
  5月,在北京创作以巴黎为题材的油画、水墨画四十余幅。
  香港万玉堂画廊举办“吴冠中画展——万紫千红”,同时出版同名画集。
  被收藏的水墨画《高昌遗址》在苏富比拍卖中以港元一百八十七万元售出,开创中国在世画家画价的最高纪录。
  6月,偕夫人赴美国参加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基金会举办的“吴冠中—— 一个当代中国艺术家”画展的开幕活动,并在美国写生。此画展在旧金山、伯明翰、堪萨斯、圣约翰、底特律五市的博物馆巡回展出,为时一年半。同时出版大型画册《吴冠中画集》。
  9月,赴日本东京参加“吴冠中画巴黎画展”开幕式,同时出版画册《吴冠中巴黎叙情》。
  10月,到山西河曲黄土高原写生,归来作黄土系列,油画和水墨多幅。
  11月,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举办的“林风眠艺术研讨会”。
  12月,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冠中文集》。
  熊秉明作《访问吴冠中》(《吴冠中(中国当代美术家系列画集)》,四川美术出版社,1989年)。
  苏立文作《吴冠中人生、思想及艺术评析》(《吴冠中—一个当代中国艺术家》,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基金会,1989年)。
  高居翰、曹星原作《吴冠中绘画风格与技法》(《吴冠中—一个当代中国艺术家》,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基金会,1989年)。
  理察•班赫特作《吴冠中之历程》(《吴冠中—一个当代中国艺术家》,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基金会,1989年)。
  李铸晋作《吴冠中的艺术发展与理论基础》(《吴冠中—一个当代中国艺术家》,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基金会,1989年)。
  高美庆作《东寻西找,允执阙中》(《万紫千红—吴冠中画集》,香港万玉堂,1989年)。
  1990年 七十一岁,2月至3月,在香港讲学。
  3月,被收藏的油画《巴黎蒙马特》在佳士得拍卖中以港币一百一十四万元售出,创中国油画的最高价
  4月,中央美术学院邀请吴冠中为该校师生做学术报告,题为《我们的路》。《美术》杂志9月号发表了报告的二、三部分。
  4月至5月,万玉堂画廊于新加坡、台湾及香港举办“行到水源处——吴冠中画展”,并出版同名画册。
  5月,偕夫人赴新加坡参加新华画廊举办的“吴冠中水彩水粉画展”开幕式,同时出版同名画册。
  新加坡电视台专访并拍摄介绍吴冠中艺术的专题片《风筝不断线》。
  6月,香港国际性书画鉴赏刊物《名家翰墨》出版《吴冠中专号》。
  7月,带领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到泰国,参加《中国当代美术家画传》发行式。
  8月至9月,在北京创作人体油画、水墨画及速写数十幅。
  11月,为筹备“吴冠中眼中的香港”画展,携夫人赴香港写生。
  四川美术出版社和北京外文出版社联合出版《吴冠中画集》(中、英文两种版本)。
  台北艺术家出版社出版《吴冠中画集》。
  台湾远行出版社出版吴冠中文集《要艺术不要命》。
  韩国汉城玄画廊举办“吴冠中画展”并出版画册。
  本年创作油画二十余幅,水墨画六十余幅。
  1991年 七十二岁,3月,因夫人朱碧琴患病住院,暂停作画。
  4月,北京荣宝斋出版《吴冠中山水画谱》。
  5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吴冠中师生展”,并出版画册《吴冠中师生作品选》。
  7月,在法国驻华大使馆接受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法国文化部长杰克?朗在给吴冠中的贺信中说:“法国人民通过你的作品了解、喜爱中国。此项荣誉授予对文化做出创造性贡献或对法国及世界文艺有光辉贡献者。”
  8月,中国南方多个省份发生水灾,吴冠中献出精品水墨画《老墙》,拍卖所得五十万港元全部捐助灾区人民。
  林风眠病逝于香港,撰文悼念林先生。
  9月,整理家中存画,毁掉约二百幅不满意的作品。
  10月,赴太行山写生,中国中央电视台派摄制组随行,拍摄写生实况。
  11月,赴香港参加香港土地发展公司举办的“吴冠中眼中的香港”画展开幕式,同时出版同名画集。
  被辗转收藏的水墨画《交河故城》在苏富比拍卖中以港币二百六十万元售出,再创中国在世画家最高画价新纪录。
  香港繁荣出版社出版《吴冠中文集》。
  在北京方庄小区购得一公寓单位,以最大的14平方米主卧室作画室。
  本年创作油画二十余幅,水墨画四十余幅。
  刘骁纯作《吴冠中与林风眠》(《文艺研究》,1991年第4期)。
  贾方舟作《吴冠中的艺术观》(《文艺研究》,1991年第4期)。
  莫一点作《吴冠中的画》(《吴冠中眼中的香港》,香港土地发展公司,1991年)。
  陶咏白作《“吴冠中热”中寻吴冠中的路》(《名家翰墨》22期“吴冠中鉴定特集”,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方毓仁作《浅谈吴冠中与传统》(《名家翰墨》22期“吴冠中鉴定特集”,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黎朗作《吴冠中与中国传统》(《名家翰墨》22期“吴冠中鉴定特集”,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1992年 七十三岁,1月,新加坡文物馆和斯民艺苑举办“夕照看人体——吴冠中人体画展”,并出版同名画册。
  3月,赴香港参加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中华书局及斯民艺苑联办的“九十年代的吴冠中”画展开幕式,并做学术演讲。
  文章《笔墨等于零》在香港《明报月刊》3月号发表。
  3月至5月,大英博物馆举办“吴冠中——一个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同时出版同名画册。赴伦敦参加画展开幕式。向大英博物馆捐赠巨幅水墨画《小鸟天堂》。英国BBC电视台采访并拍摄同名专题片。在英国北部和南部地区写生。
  5月,在北京创作以英国风景为题材的油画。
  7月,台湾新光三越百货公司、斯民艺苑、隔山画馆联合举办“谁看白首起舞——吴冠中画展”。国风出版社出版同名画册。
  9月,应中央电视台之邀赴故乡宜兴及吴县、周庄等地拍摄吴冠中专题片《生命的风景》。
  11月,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新华社和新华书画院于东京三越画廊举办“吴冠中画展”,同时出版《吴冠中作品集——东寻西找新航道》。赴东京参加开幕活动,并到九州等地写生。画展期间,日本NHK电视台拍摄、播放吴冠中专题片。
  香港“一画廊”举办“吴冠中新作观摩展”,同时出版《吴冠中’92新作选》册页。
  12月,捐出水墨画《峨眉劲松》,义卖所得三十万港元购买《名家翰墨》1992年全年杂志,赠送中国一百五十家高校图书馆。
  北京东方出版社和香港建筑与城市出版公司联合出版大型画册《吴冠中自选画集》。
  中华书局(香港)出版吴冠中文集《望尽天涯路》。
  新加坡八方文化企业公司出版《艺途春秋——吴冠中文选》。
  本年创作油画十余幅,水墨画六十余幅。
  水天中作《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吴冠中》(《夕照看人体—吴冠中》,新加坡艺达作坊,1992年)。
  郎绍君作《生命的吟唱—吴冠中裸体绘画及其他》(《夕照看人体—吴冠中》,新加坡艺达作坊,1992年)。
  陶咏白作《看吴冠中画人体》(《夕照看人体—吴冠中》,新加坡艺达作坊,1992年)。
  文楼作《90年代的吴冠中》(前言)(《九十年代的吴冠中》,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1992年)。
  梅利柯恩作《开辟通往中国新航道的画家》(英国《先驱论坛报》,1992年4月4日~5日)。
  李霖灿作《通古今之变成中西之美》(《谁看白首起舞—吴冠中画集》,台湾国风出版社,1992年)。
  高美庆作《吴冠中的绘画艺术》(《吴冠中—一个20世纪的中国画家》,大英博物馆,1992年)。
  平山郁夫作《吴冠中先生画集前言》(《东寻西找新航道—吴冠中作品集》,日本艺术新闻社,1992年)。
  针生一郎作《吴冠中绘画道路的意义》(《东寻西找新航道—吴冠中作品集》,日本艺术新闻社,1992年)。
  1993年 七十四岁,5月,赴新加坡参加新加坡文物馆与斯民艺苑举办的“吴冠中四十年速写展”开幕活动。同时出版《吴冠中速写集》。
  11月,赴法国巴黎出席巴黎市立塞纽奇博物馆举办的“当代中国画家——吴冠中水墨新作、油画及素描”画展开幕式,同时接受巴黎市政府授予的金勋章。向塞纽奇博物馆捐赠水墨画《竹林与水田》。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高剑父

下一篇:李剑晨水彩画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