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先生的创造思维已经从"眼中之竹"进入了"心中之竹",骆驼从生活中的"物象"提炼为心中的"意象"。经过吴先生的反复意匠经营,黑白色块的构成,形体的夸张塑造,画面力度节奏的追求,色彩高度提纯后的调子,总之经过形式美的过滤与创造,意境美的凝炼与抒发,气质美的醇化升华,吴作人的艺术进入"心中之竹"。成为一种既是诗,是音乐,又是画的艺术境界。
吴先生师造化、夺天工,力图融诗书画乐于一体,追求自然美、形式美、意境美、气质美。在现实主义艺术体系内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家主体的创造意识,把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结合起来。从而融合了东方与西方的审美情趣,融合了现代与传统艺术的追求。在具象艺术语系抒发得淋漓尽致,出类拔萃。
早在四十年代,吴先生就曾预言:"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正是中国新艺术面目孕育的时代,正是在作风与内容上谋新出路的时代,正是要尽量吸收外来影响来创造自己,而这种接受外来影响建立新生命新形式的观念,因敦煌古壁画的启示而更确信。"(《中国画在明日》)
自从那时以后,半个世纪过去了,吴作人先生当年"不断在找,不断吸收,不断在试验"的"新的面目"终于逐渐显现了。这种融汇东西古今百创造的新面目,逐渐为现代的中国接受、欣赏,也已经为西方人士所认可和赞扬。一九八五年法国政府文化部授予吴作人"艺术文学最高勋章"。一九八八年曾在三十年代荣获过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金质奖章及桂冠荣誉的吴作人,又获比利时国王授予"王冠级荣誉勋章"。
比利时大使致词说:
"您是在学习研究并精熟地掌握了西方绘画的形神及技法之后,返回到您的根基--中国绘画上来。我和您的朋友都认为,早就名声显赫的您,是在重新返回您的根基作中国画之后,声望与日俱增。您被赞誉为最优秀、最伟大、最杰出的大师。"
吴作人先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东西寻找,上下求索近七十年,经历了"有变化、有忧郁、有悲欢、有煎熬、有进发的艺术路?",经过螺旋式上升"重返根基",终于巧夺天工,攀上了艺术的高峰,为发展中国现代的美术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吴作人的艺术发展符合历史的必由之路。
吴作人的艺术道路可以给人们深刻的启示。
1908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祖籍安徽省泾县茂林村。
1912年——父丧,靠长兄当职员维持全家生活。
1921年——就读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附属中学。在校期间与同学组织美术组,参加反帝爱国学生运动。
1926年——入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系学习。
1927年——入上海艺术大学美术系学习。加入田汉、欧阳予情、徐悲鸿组织的文艺团体"南国社",并参加他们所倡导的文艺革新运动。
1928年——入南国艺术学院,在徐悲鸿主持的美术系学习。同年秋转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徐悲鸿工作室学习。
1929年——与专程从北平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徐悲鸿工作室旁听的萧淑芳女士邂逅。(萧淑芳,一九一一年生于广东省中山县,自幼喜爱绘画。一九二五年在北京从师汪慎生、汤定之学画中同年被推举为南国社南国画美术部长。在《南国月刊》发表第一幅作品《和平神下的战舰》(素描)。
1930年——在上海举办吴作人、吕霞光、刘毅三人联展。抵法国巴黎,是年秋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西蒙教授工作室。同年冬,转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考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巴思天教授画室学习。
1931年——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校油画会考中获金质奖章,并享有个人画室及由院方供给全部绘画费用的待遇。
1933年——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晚班雕塑会考中名列第一,获金质奖章。
1934年——参加巴思天教授承包的大型壁画绘制工作及其它建筑工程壁画。在法、比学习期间,曾先后赴奥、德、英、意等国,参观各大博物馆。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油画《纤夫》、《哥萨克兵》、《静物》、《沙蒙鱼》、《柠檬》、《窗前》、《月季》、《争论》、《人体习作》、《坐思》、(《流亡者》)、《风磨》等。
1935年——应徐悲鸿函约回国,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讲师。创作油画《华陀》,原作已佚。
1936年——参加中国美术会。在中央大学图书馆举行昌斯百、吴作人、刘开渠三人作品联展。作油画《玄武湖上的风云》(已佚)、《沐》等。
1937年——任中国美术会理事,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中展出油画《出窑》等作品。抗日战争爆发,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继续任教。作油画《人体习作》、《芍药》、《鸭》等。
1938年——组织中央大学战地写生团赴潢川、商丘等前方阵地搜集素材。作速写多幅,有《受难者》等。参加在武汉举办的抗日宣传画展。参加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为理事。创作油画《擦灯罩的工人》、《故居》、(刘家院子)、《人瘦猪肥》、《播种者》、《嘉陵江畔》、《晨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