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书写工具,它以柔软刚健、富有变化的书写特点,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主要文房用具,为历代书画家所钟爱,也发展成为除基本书写功能外的一种工艺品,而受到收藏界的青睐。
据史料考证,早在我国商代,即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已有用笔书写的痕迹,安阳殷墟甲骨文中的“聿”字即是“笔”字。传说,真正意义上的毛笔是出于秦代大将蒙恬之手,他的笔已具备“以竹为管,以兔毛为毫”的特征。随后,毛笔的用料逐步发展为以琉璃象牙、金银、玉、玳瑁为管,以兔、羊、猪、鼠、虎、狼等毛为毫。其制作工艺则是在秦以后才逐步丰富和成熟的,那时将笔杆一端镂空,将毛置于腔内,这种工艺已与现今的毛笔式样一致。当时笔毫的主要材料以兔毫(紫毫)为主,此后的西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随唐、五代、宋亦均重兔毫。
为适应书写的需要及书法绘画的发展,毛笔的工艺也在不断创新,后来出现了适应于书写真、草、隶、篆各体的用笔。因各地用料所限,笔毫的选料也不尽相同,江南民间采用羊毫,岭南各地采用鸡雉毫,蜀中地区则用羊毫、狼毫,另有用人发、猪鬃、胎毛做笔的。
除此之外,制笔的工艺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历史上的制笔匠分几大流派,自秦至唐代,制笔工艺首推宣州(现安徽泾县),古称宣笔,宣笔的制作是以陈氏和诸葛氏为代表人物;到了元代,则是以湖笔为代表,湖笔产于浙江省吴兴县善琏镇湖州,制笔的代表人物有冯应科与张进中。元朝的湖州大书画家赵孟擅用湖笔,他曾亲自监制过湖笔。
到了明清时期,毛笔中的“御用笔”主导了毛笔的制造业。“御用笔”的笔头选毫极精,并被捆扎成竹笋、香盘、兰花、葫芦等多种形式,因其笔头与副毫的毛色不同而呈现出层层各异的颜色变化,颇为美观。此时,还创有兼毫制笔,即利用各种毫的不同性质,将笔毫互相搭配,制成中性的毫,使其软而圆键、强劲有力,达到明清时期毛笔刚柔适中、毫毛耐用、挥洒自如和尖、齐、圆、健的书写要求。此时出现了名目繁多、种类不一的毛笔,如提笔、抓笔、长锋等就是这一时期的新品种。清代的制笔名家有周虎臣、王永清、王兴源、李馥斋等。
笔头的多种变化,促使笔杆的制作从其质料到装饰花纹都有了很大的改进。笔管的选料以竹管为主,有棕竹、斑竹、湘妃竹,竹管呈现其天然纹理,且具有管直挺拔、不易弯曲的特点。除此之外,另有玉管(青白玉、碧玉)、玳瑁管、雕漆管、剔漆管、黑新漆描金管、填漆管、象牙管、瓷管、木管(硬木、乌木、鸡濑木、檀香木)、珐琅等多种质料。笔管的装饰题材也极为丰富,多以吉祥图案为主,有人物山水、古钱纹、云幅、八仙双龙戏珠等纹饰,其雕刻精致,色彩鲜艳。
毛笔溯源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