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砚

宋之前与宋以后,“四大名砚”的内容是不一致的。宋之前是红丝石砚、端砚、歙砚、洮河石砚;宋以后是端砚、歙砚、澄泥砚、洮河石砚。
  
  (一)端砚
  

  端砚又称作端溪石砚,位列我国四大名砚之首,始出于唐朝武德年间(618—626)。
  端溪石产于今广东肇庆东郊的斧柯山西麓岭羊峡端溪一带,肇庆古属端州,所以用此石料雕琢的砚称作端砚。
  
  1.丰富多姿的石品
  
  
端砚有多种石品,其种类之多,形状色泽之神奇是其它诸砚不能相比的。如青花、鱼脑冻、蕉叶白、火捺、天青、冰纹、金线、银线、金星点、翡翠、眼等。
  
  青花
  青花是端砚中名贵的石品之一。青花如沉入水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如波面微尘,似轻纱,像水藻,隐泻在紫石上面。
  《砚史》对青花是这样叙述的:“青花以微尘为上,鹅 次之,蚁脚次之(亦名苍蝇脚)……《砚辨》谓之青花结,……次则玫瑰紫(大如豆,小如椒实,有胭脂晕环之者,惟大西洞有之);再次则蝇头(每石或二三点,或十余点,石工亦谓之青花结),以大小相杂为佳(《砚辨》谓之子母青花)。
  ……
  青花欲细不欲粗,欲活不欲枯,欲沉不欲露,欲晕不欲结,欲浑不欲破(破者破心也,或含浅红点或白点,皆青花之病,精神不凝足故也)。如缁尘翳于胆镜,如墨渖著于湿纸,斯绝品矣。”
  青花在端砚石中较少见。青花有微尘青花、鹅毛毡青花、雨淋墙青花、蚁脚青花、蝇头青花等。
  
  鱼脑冻
  
所谓鱼脑冻,“冻者,水肪之所凝也。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者是为上品,惟大西洞有之。洁白疏散者谓之碎冻,亦复佳。灰色、褐者为下品。’’(《砚史》)
  
  蕉叶白
  蕉叶白也是较名贵的石品,凡有蕉叶白和鱼脑冻的,同时伴有青花和火捺。蕉叶白也是出自水坑,是砚石上带一堆堆一团团似蕉叶初展的形象,含露欲滴,一片娇嫩。

火捺
  火撩是生成在端石中的深红、浅红、胭脂红等红色的晕斑,为老、嫩,老是紫中带微黑,嫩是紫中带微赤。火捺最佳的是浅红水灵状似胭脂红晕者,很像水墨画的浓淡相化。圆形的火撩称作金钱火捺,一簇簇状如长线的叫马尾火捺等等。
  
  天青
  
在端砚石质中纯洁无瑕疵的,称作天青。天青似“秋雨乍晴,蔚蓝无际”的是为上品。
  
  冰纹
  端石中的冰纹又称冰线,足像蛛丝状、游丝状的白晕纹,有痕而无迹,多产于水岩中的大西洞。
  
  金银线
  金银线是水岩砚石中独有的一种石品,线条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中。其中黄色的纹线称金线,白色的纹线称银线,它们与砚石本身硬度相同,在砚石中起着装饰的作用。
  
  金星点
  这是宋坑砚石中特有的石品。金星点有如天上的星星洒满砚的表面,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所以得名。
  
  翡翠
  翡翠是指带翡翠色的绿色花纹,长形为条,点状为斑,古人称之为“青脉”。《端溪砚谱》说:“青脉者必有眼。”一般翡翠通常伴有石眼,砚石中有翡翠的石品非常名贵,不易得之。
  
  石眼
  石眼又称作眼,端石中的眼名贵罕见。石眼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像眼睛一样的“石核”。石眼一般在天青或青紫色的砚石上出现,颜色青绿或翠绿,略带微黄,瞳子碧黑,深浅相间,形状正圆或尖长。石眼依据不同的大小、形状、色彩,可分为鸲鹆眼、鹦哥眼、凤眼、雀眼、鸡公眼、猫眼、象眼、绿豆眼、猪鬃眼等等;按其眼的神态可分为活眼、泪眼、瞎眼(有眼无珠);按眼处于砚中的位置和高矮,又可分为高眼、低眼和底眼等等。
  虽然石眼对于砚没有直接的实用价值,但起到了装饰美化的作用,被历代文人视为珍宝,并且作为鉴定端石品质高低的重要依据。

2.端石的坑口
  

  端石的坑口可分为两大类,即山坑和水坑,后者胜于前者。水坑的端石因长年浸于水中,所以温润如玉,有致密、坚实、幼嫩、滋润的特点。
  按端石开采的不同地点,可分为老坑、麻子坑、坑子岩、宋坑、古塔岩、朝天岩、梅花坑、宣德岩等,其中老坑、麻子坑、坑子岩的砚石最好;按开采的时间划分,可分为宋坑、明坑和清坑。

3.端砚的雕工
  
  
鉴定端砚雕工除察看砚雕技术,如线条的挺括、形象的逼真生动,更重要的是“断代”。所谓断代就是通过对砚台的造型、图案内容的审定、研究,断定它是什么朝代的作品,从而判定其文物价值。
  明代以前,由于砚材容易得到,砚的造型大多端方正直,有纹饰的十分少见。后来,优质砚材逐渐稀少,砚价升高,于是“镌山水鱼虫花卉于池上”的风气慢慢兴起。
  初唐,端砚突出实用,砚面毫无装饰和雕工,砚形大多是长方形或方形,砚底多出脚,有的砚底及两侧刻有砚铭。中庸,砚台池头开始雕刻内容以山石、花鸟及仿古图案为主的简单图纹,构图严谨,线条洗练,风格粗犷,豪放大方。当时的砚多为箕形,又称凤字形。
  宋代的端砚,构成简练,主体突出,造型大方,古朴雅致。主体采用深刀雕刻,穿插浅刀,有时有细刻点缀。
  明代,端砚的题材、砚形、砚式、设计和雕工又有相当发展。从题材上看,内容丰富了;从砚式上看,明代一方面继承了唐宋以来的砚式,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了新的砚式,如蛋形、古鼎、金钟、瓜果,还有单打砚、走水砚和淌池砚等;从雕工上看,构图饱满,精雕细刻,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明代推崇“平板砚”,又称“砚板”,采用特别优美的砚材,形制一般取长方形,只进行剔平、磨光,不雕琢,不开墨池和墨堂。文人和嗜砚石者视此为宝物,价格颇高。
  清代端砚更加重视雕工,使端砚的雕琢更趋艺术化。
  
  (二)歙砚
  

  歙砚主要指龙尾砚,是指产于婺源龙尾山下溪涧中的砚石制成的歙砚。
  
  1.歙砚的石品
  

  歙石有多种美丽的色泽和各异的纹色,有的以点滴状散开,有的以线条状层次排列,有的由有规则的线条构成,有的呈不规则的曲折形态,变化极大。歙石的石品有罗纹、眉子、金星、银星等几大类。
  
  金星
  金星的品种有几十种。所谓金星,是石中有金色斑点如星斗布于天幕。金星有如豆、如蚕蚁、如鱼子等不同的大小;有金钱金星、雨点金星、鱼子金星、葵花金星、云雾金星、雨丝金星等等。还有金花、金晕。金晕是金色如流云、片云者,多以相似的样子来命名,如斗样、云气、卧蚕、舞鹤、双鸳鸯、湖中寒雁等。
  由于金星由金属矿物质形成,其硬度高于普通歙石的平均硬度,因而会锉墨伤笔。但金星耀眼夺目,有着装饰的作用,人们都将它作为歙石的特征。
  
  银星
  
歙石中有银色斑点如星斗者,称为银星。银星在砚面上为银白色的深浅不一的斑点,或是一层层一片片银白色的云雾。银星在歙石中没有大点,而且出自老坑。
  
  罗纹
  罗纹因其光泽似罗绮而得名。罗纹有二十多种,主要有粗罗纹、细罗纹、暗细罗纹、刷丝罗纹、金丝罗纹、金星罗纹、金晕罗纹、瓜子罗纹、鸟钉罗纹、石心罗纹、蒜子罗纹等等。罗纹中最名贵的是犀角纹、鳅背纹和暗细罗纹,它们都是发墨效果好,呵气成水的精品。其中细罗纹最容易被忽略,初看似乎没有金星银花等光耀夺目的色彩,其实这正是纯净无杂质的表现,仔细审视,就能发现有如罗彀似的紧密纹理,是歙石中的无上精品。
  
  眉子
  歙石中石纹似新月似眉毛的称为眉子。眉子是罗纹的变异,有十余种:长眉子、短眉子、阔眉子、对眉子、簇眉子、金星地眉子、大眉子、金晕眉子、金眉子、绿豆眉子、锦簇眉子、虎皮眉子、鳝肚眉子、枣心眉子。其中,“对眉子”、“雁攒湖眉子”属于名贵品种。对眉子形体较小,大多横而不曲,两端略细,似人面双眉,成双成对。雁攒湖眉子有纹晕,似一泓秋水,四周眉子密集,如一群大雁在湖边聚集,似一幅意境深远的写意国画。
  
  驴坑
  
驴坑歙石有青色绿晕,石质极好,坑在婺源县西北。
  
  庙前青
  龙尾山古有寺庙,庙前坑砚石通体青绿,由此而得名。此石传世极稀少,至于古庙的位置在何处,至今仍说不清楚。

水舷金纹
  
水舷金纹产自婺源县罗纹山眉子坑外侧临溪处的水舷坑,因为其石多金色花纹,故名。也有将它称为“金花眉子”的,金花有的像鹤舞,有的像寒雁,有的像鸳鸯。

鱼子歙
  鱼子歙出自龙尾山近侧山坑,在其棕黄、灰色、浅绿色的砚石上,有均匀细小密密麻麻状如鱼子的黑点,故名。
  
  2.歙砚的雕工
  
  
歙砚的雕工不同端砚,以浮雕浅刻为主,以深刀琢成殿阁、人物,层次分明,细腻鲜明,墨池与砚堂自然有机呼应。平线方正是歙砚的传统的典型式样,古代用歙砚制作的官砚大多为长方,而且线条简明。宋以后,歙砚的砚式越来越多,如抄手砚、瓦式砚、椭圆砚等等,但方正大砚久经不衰。
  明清时,端砚、歙砚中的随形砚应运而生,不过歙砚的随形砚比端砚要小得多,一方面歙石坑中出的小卵石价颇高,另一方面也与歙石的构成有关,它不能象端砚那样精雕细刻,因为稍不留意,就会出现崩边的现象。
  
  (三)洮河石砚
  

  洮河石中,大量的砚石呈绿色,统称为“绿洮”。另外还有呈红色的,统称为“红洮”。洮河石长年在大河中被水浸润,石质晶莹细润,发墨护毫,呵气即湿。
  
  1.洮河石砚的石品
  
  
洮河石有上品、中品、下品之分。正如赵希鹄《洞天清录》日:“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这是从洮河石的色泽、质地和发墨效果来进行品评的,当然也应注意是否呵气即湿,砚面是否有纹理等等,这是优质洮河石的基本特征。
  洮河石上品是绿如兰润如玉的鸭头绿,鸭头绿又称为绿漪石。此石有条条纹理,发墨生光,贮墨一个月不干,不腐臭。鸭头绿中以有黄标者最为贵重。
  中品洮河石最有代表性的是“湔墨点绿石”,其石有小如芝麻的黑点,温润程度和发墨功能仅比鸭头绿差。另外还有米蒂称为“赤紫石”的,以及“红洮”中为玫瑰红等。
  属于中品和中品以下的砚材,有深绿色的“鹦鹉绿”、墨绿(1)
  
  2.红丝石砚的雕工
  
  
红丝石砚的古砚,主要是隋、唐、宋时期的。其砚以实用为主,注重外形,对于纹饰的雕琢不十分留意。
  如今能见到的隋、唐、宋时期的古砚,其砚形主要有箕形砚、象生形砚、长方形砚和随意形砚等。
  
  (五)澄泥砚
  
  
澄泥砚从宋末开始跻身于中国四大名砚之列,这是因为山东红丝石砚当时无可奈何地退出了四大名砚的行列。
  澄泥砚形成于晋、唐之交,早于端砚和歙砚。在唐宋时代,澄泥砚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已经盛行,被公推为“砚中第一”。不过,从宋元以后,澄泥砚的质地与端歙相比日渐见绌,清乾隆之后基本失传。
  
  1.澄泥砚的制作
  

  澄泥砚属于泥陶砚类,唐代的制作方法属于秘方,其原料多取自华北沉积粘土矿床区。
  明《珍珠船》记述: “绛县人善制澄砚,缝绢袋致汾水中,逾年而取之,陶为砚,水不涸。”可见明代的汾水流域是澄泥砚的著名产地。
  澄泥砚制法在宋代失传大半,后来的制法已经不是唐法,而仅仅是陶砚的制法。
  澄泥砚可与石砚相比美,因为它细腻坚实,发墨而不损毫,滋润似水。
  
  2.澄泥砚的种类
  
  
澄泥砚也有多种,其中以鳝鱼黄为最上,其次是绿豆砂和蟹壳青。
  
  鳝鱼黄
  颜色为黄色或者暗黄色,还有的在制品的表面呈现如荞麦釉般的细小斑点。
  
  蟹壳青
  颜色似蟹壳,有青黑色和灰黑色两种。
  
  绿豆沙
  为深绿色或黄色并带有细小斑点。
  
  虾虫青
  
有鲜红色、红黄色、红青色和红褐色四种。其中红褐色还包括有其他二、三种颜色。
  
  玫瑰紫
  即与玫瑰相近的暗紫色,日本人称为“虾头红”。
  此外还有鱼肚白,为红白色;豆瓣沙,即黄色并带有大斑点。
  后世有以石质类澄泥雕琢成砚,称之为石质澄泥砚,但此种石性糠,易断裂。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中国砚的发展史

下一篇:毛笔保养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