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宣纸主要的生产地在安徽的宣州。宣纸是有很强个性的材料,纸性特别,吸水性很强,墨水点在纸上会马上洇开。每一寸都是天下无二的表现空间。纸张的初始使用会很难把握,用笔时干可以有飞白、湿可以有水洎,因笔的运动而产生随机的不同变化,按照画家的感受,笔的运用可以表现老枝嫩芽,刚强柔弱。欢快喜悦和萧瑟阴沉,记录着运笔运墨的每个刹那,充满不可遇见的偶然性,虽然驭笔于人,但是自然天成的成分极大,我们知道初学用笔时无法驾御,纸张会按照它的特点和性格承受笔墨的痕迹。只有熟练了了解了纸的性格,才会得心应手。利用纸张的特点表现纸张的吸水性和水墨交融的特性。宣纸的性格和它的产生,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特点是非常吻合的。纸张体现的个性,使用者必须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纸性,表现出驾御纸张的功力。中国绘画上讲究的笔墨功力就是在这样柔软的薄薄宣纸上面表现的。表现遒劲有力的斧凿之痕,表现千斤之力的运笔痕迹。这个力量不是我们通常的力量,是通过毛笔表现出来的内劲,这样的功力往往要十几年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具备。画家们终生都在修炼着用笔的功力,在用笔上友人这样形容画坛大师李可染,“他笔犹如自己的神经末梢,每行笔一分,都努力使感情专注 笔端”,达到恣意挥洒、笔墨传情的炉火纯青水平。”
二;毛笔是表现里极其丰富的工具,仅制笔的材料“毛”就有羊毫、狼毫、兔毫、獾毫、鸡毫、狸毫等等,甚至包括人得头发胎毫,也可制笔。这些取至于自然的动物毫毛,软硬长短,老嫩刚柔。每只笔各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性格、即使是同样的笔也有不同,它们的特质真是到了毫毛之别的效果全殊的程度,这细致的差别,运之于笔,笔墨的痕迹就有无限丰富的变化。一只笔的运用,用石涛的话说;“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从心到笔这个过程有多少是由人控制有多少是归于自然,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自己与自然是一体不二的,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总是把余地留给天,这个天就是自然的力量。中国画里面的笔墨功力就是体现在毛笔丰富的变化中的,运用的过程就是天人合一的过程。
三;自古制墨名家很多,松烟、油烟为常见,和水研磨为汁,在国画艺术中,水与墨调和,水与墨的变化,出现不同的墨色和层次,所谓墨分五色。水为生命之源,现实中阳光雨露普照真山真水,在画中也同样是由水,水“滋润”万物。在这儿水运化着笔墨纸砚,挥洒出意趣高妙的中国画,也叫水墨画。其中泼墨画就最具天人合一的旨趣,任意泼洒 ,水墨淋漓,自然天成。或嶙峋怪石,或苍茫云雾,或葱郁莽林,或溪流深涧,云烟满纸。墨,就其单纯性和丰富性而言,确实以达到了极致,与水的调和,出现永恒的变化如同天边的云霞绝无雷同,画家对墨的把握也仅是一种模糊程度上的准确,而墨所代表的色彩,是与人相互交融的结果。研墨也是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墨法甚至称之为“血法”曰:用墨之法,前人谓墨者字之“血”也。可想而知研磨的重要。研墨的方法十分复杂,浓、淡、干、湿各有其相宜处,各个朝代不同的书画家研墨的方法都有不同,墨还有新墨宿墨的区别,不同的需要就有不同的研法。
四;小小砚台竟称之为“砚田”,“砚海”。天下多少文章书画从此而出。石砚种类很多,好的艺人制做时,利用石才的天然纹理和石头的色斑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加工出巧夺天工的作品,中国人喜欢玉、喜欢石,这石头里面,砚石就算是一类了,砚石又有很多种,最著名的是四大名砚;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端砚因此而得名。唐武德年间问世。《端溪砚史》称端砚的特点是:“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寞无纤响,按之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既久,掌中水滋,盖笔阵图所谓津耀墨,无价之奇材者也。”自中唐至宋乃至明清,加工日愈花色繁多,除各种砚形样式,根据石材的天然质地,和石材的色泽,花纹,因势利导雕上山水、人物、花鸟各种图纹。
歙砚江西婺源县所产的砚石。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婺源砚开产于唐开元年间。其质地细润如玉,发墨如泛油,磨之无声,久用不损笔毫,并有隐隐白纹,成山水、星斗、云月等图象。歙砚质色、发墨皆优于众砚,与端砚并称,宋代苏轼、蔡襄曾作诗赞赏。鲁砚始出现于唐代。山东古称鲁,故得“鲁砚”之名。纹理多样,色彩丰富,质地滑润,坚而不顽,细而不滑,易发墨,不损毫。历代书家极为推重。洮砚因产于洮河,其河源于古洮州(今甘肃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卓尼县)而得名。已经有近900多年的历史。宋代著名画家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古砚辨》中云:“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之深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选择砚台的方法也是天人合一为标准的,一看材料是否天然优质,有无天然异彩异形点缀其中是什么品位。二看雕刻的意匠如何工艺是否精湛。两个方面完美结合了说明天人合一了,这样的作品就是选择的目标,纸张笔墨何尝不是如此。
四大名砚共同拥有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文房四宝再人们的心中代表的是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载体。在传统的风水中也有大量的使用,浙江楠溪的苍波村,借形如笔架的笔架山为朝山,村中水池为砚,条石为墨,居住宅园为纸,形成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在村庄里面以砚为象,象征文化使村庄里面生活的人们耳渲目染沉浸的文化教育之中,使该村历代文人辈出。这个列子可以明白的看出文房四宝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是什么地位。中国人深深懂得教育的意义,把山河大地的美妙和山河大地的灵气,都运用起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这个服务不是开山劈石的破坏性开发,而是天人合一的善巧利用。寓文化于环境之中,感受环境感受自然感受这个来源于自然的文化,使的人的生命与大自然容为一体。或者说从来就不曾与自然分开过。天人合一在砚台的制作上面,表现的有为突出。天然的翘色在设计中巧妙的利用,石头的自然肌理和石头上面的色彩变化都在制作中加以利用。例如在端砚上的石眼其形如鸟兽 的眼睛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有黄、绿、黄白等色彩一方和那的砚台上面,用黄色的石眼雕刻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深色石质象征夜空,构思十分巧妙真是因材施艺,神韵悠远。据说日本人把石头磨成粉再加以铸造成砚,实在可笑,自然的东西经过精心的加工成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怎么可以与机械相提并论呢,真是崇拜机器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
天人合一的这个方法在霍去病墓的石雕上可以看出,这种艺术上的主动性,在中国禅宗叫做“心能转物”,那些伟大的雕塑杰作是在天然的大石块上稍加雕琢而成的,奇异的想象与艺术的处理就与那石头浑然天成了,这种“法自我立” 、“意来取物”的艺术气韵,是中国文化极高的精神意境所孕育。是我们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所决定的。这种精神体现在其他各个方面,我们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从来不把人与自然分割起来。我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就是天人合一的方式。例如建筑,在居住的屋子外面还有院子,这个院是没有顶的房字,是大自然向人为环境的过度。在制造园林时模仿自然山水,追求山水的意境、格调。讲究借景造境,移步易景。通过各种景物的完美组合,以达到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园林虽然是人工制造,但是一切都要合乎自然,使人在园中如在深山湖泽,有无穷的自然气息。无论是绘画还是书法,乃至园林。有什么不是人与自然造化共同完成的呢?在西方人承认了自己是自然的一个部分不在自然之外。中国人总是把自己放在自然里面,从来没有把自己从自然里面分离出来,而是认为山河大地无不是我,认为自然就是自己。
在艺术中强调自然的流露,在书法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讲究书法的气韵,追求书写的天人合一状态。在书写的时候自觉的把自己与自然对立的那些部分去除掉,让心中充满自然的气息。在这样的状态中书发自己的胸臆。
范中立终日坐在山林之中,有时几日不动,出神入化,与天地和,与山水溶为一体,正如水与墨的交融,笔与纸的交融。与文房四宝的个性溶为一体,才有传世的《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画面上一种山河的壮丽气象,透过画面感染着一代一代的文人墨客。
黄公望年七十还在游历山林,他不能安坐家中。其性情还是游于山林,与自己的画里化外往返交流。可以说的是“出神入画”了,这些都说明艺术家的人生观世界观。就是毕生追求的天人合一。
杨振宁博士介绍中国文化时有这样一段话,大意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不妨来看一幅宋朝的画,有五尺多高,你站在它的面前,问你自己,这个画家的心境是什么?以及这个画家所要表现出来的精神是什么?我想你问了这些问题以后,就比较容易了解到传统中国文化,传统中国哲学主要的精神是什么了。大师们的实践说明,他们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绘画表达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