幅子,主要有横、直、方、圆等形式,具体名称与装潢形制相关,如上述;也有因其用途得名,如屏、纨扇、折扇;还有以其内容得名,如对联等等。
1.卷、横披
现在一般是指裱成横长的样式,放在桌上边卷边看的叫做“卷”,亦称“横看”或“行看子”。其本幅可长可短,也可以许多短幅连起来合裱成为―卷的。在未裱时,横长的总可以叫“卷”,而短、狭、方、圆等小幅,就不能这样称呼它。传唐内府坟藏的晋人墨迹口王羲之的《十七帖》,就是以许多帖合装成卷的;今天传世的几件晋人名帖,如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东晋王殉的《伯远帖》(均藏故宫博物院)等,原都是小页,但因裱成横看,我们全部以“卷”称之了。
所见五代、北宋绢本画卷,颇有高到45至50厘米左右,即―幅绢的整个门面,不加以裁狭的。矮卷也有,但较少。到南宋绢卷,数量又矮多于高,如扬无咎的《雪梅图》(故宫博物院藏)、马和之的《毛诗图》多卷和马远、李嵩等人的画卷,其高度大都不到30厘米。纸卷则有较高的,但亦未见有高过50厘米以上的,直到元代还是如此,应说是习尚使然吧!
本来古代的一切文书图籍,都用卷的形式,即使竹木简册也是穿韦带而卷起来的。以后法书、绘画的装卷,即是书卷形制的演绎。还有较短的横帧裱成挂幅的,则称为“横披”,又是因装潢形式而定名称的。
2.轴、屏条
直幅、方幅书画装成挂轴,不知始于何时。敦煌石窟发现的佛画,有唐代的“帧子”,那是佛徒供奉礼拜之用的,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挂轴。古代间隔堂屋用屏幛,其形式还能从古画中见到一些。如传为晋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所见均宋摹本)等卷中,就都画有绘画的屏风。那种绘画应是绷在硬框上的;大约到北宋时代,渐渐流行裱成的轴子。米芾《画史》中一条云:
知音求者只作横挂三尺轴,惟宝晋斋中悬双幅成对,长不过三尺。
书中还谈到挂画的种种方式,那时已不再都绷在屏幛上了。存世宋代画轴尚多,书轴则仅见南宋吴琚书诗一幅。所见元代至明初的书轴也还很少,到明中叶以来,书轴才渐渐多起来。
在屏幛上拆下来的单片(大都是宋代的),当然可以改装;因为绢的门面较狭的关系,有的拆下来后分散了,所以现在看到的有些五代、宋代的绢轴,往往有狭长幅式(阔度50厘米左右)而画意不全的。如巨然的《溪山兰若图》,上边注有“巨五”二字,意即巨然画的第五幅;郭熙的《幽谷图》等,也是失群的屏幛中的一部分。
轴来自屏幛已如前说,到明末以至清代,还出现采用二幅一组(极少)或四幅、六幅、八幅(较多)甚至十幅以上一组的连屏(亦称通景屏);同时还有四幅以上画意各自独立的屏条,更比通景常见。轴和屏之异,仅在独立和成组这一点上,而屏幅又往往为狭长的形式。一条失群的屏,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轴。大凡称轴的,装裱时加出轴,屏则平轴,以此为别。晚清还有以八或十二小页(包括纨扇、折扇上拆下的单片)成组(每条二页或三页为一组)装裱为四幅一堂的屏条,我们也统称为“屏”,这完全是因装潢形式而得的名称。
网站声明:本站资料文章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地方,请尽快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