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

尽管前文中我们在阐述问题方面有所侧重,几乎没有脱离对历代书画作品真赝的鉴定识别,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归结到哲学领域上面,都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如按照纯理论要求,用哲学语言加以阐述,真有些莫测高深,未必能使大多数人接受;再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有一定的困难,毛泽东同志撰写的《矛盾论》和《实践论》,从自身多年斗争的经验总结出发,使哲学中原来高不可攀的认识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深入浅出,让更多的人与之打上交道,作为认识人类事物的一种手段,普遍提高了观察辨别能力。事实上,人们的认识能力与生俱来,经过后来哲学家的总结整理,不断深化,终于形成一门独具特色的科学。我国的书画鉴定学,严格说来,应从属于哲学中认识论的一个支脉,它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流传下来的书画艺术作品。年代久远,存在必不可少的辨真伪问题,而鉴定学就是为解决书画艺术作品真赝而出现的。如果书画本身的真赝问题在现实中不复存在,这门科学亦将随之消失,但它不影响认识论在各个领域里的深入发展,可以说这门科学刚刚萌芽,方兴未艾,有它自身的前程。
   既然书画鉴定学属于哲学认识论的范围,根据它的客观发展,自然具备截然不同而又紧密相关的两个阶段,即初级阶段的感性认识阶段及高级阶段的理性认识阶段。初看起来,这两个阶段似乎很容易达到,实践起来殊非易事,许多历史事实,已经揭示出这一点。如顾鳌和谢无量,前者是法学界名家,后者是我国研究《诗经》、《楚辞》等古典文学的先驱,曾受到毛泽东同志当面的推崇。他们是法学界和学术界的精英,对其所治之学识,早已臻于完美境地,而且有建树,是被公认的杰出人物。可是,每个人的知识面不是无限的,社会的分工,正是由此而生。再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各有专攻,并不是样样精通。在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一个艺术家可以精于绘画和雕塑,同时兼攻天文、地理、建筑,如意大利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以及16世纪渡海来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诸人,但毕竟是少而又少的。随着时代的推移,科学分工愈加精细,再有才华和天才的智人,已不可能对每件事物具有感性认识,这才是正常的现象。肺胃“博学”、“多才”等褒语,均有它的局限性,这一点可置而不论。
   现在就书画鉴定学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联系实际加以阐述,愿读者对之能够有所体会。在进入两个阶段前,必须具备对书画艺术的起码兴趣。没有初步的兴趣,就不可能进入感性认识领域。道理很浅显,书画对你不发生吸引力,如同路人一样,擦身而过,各不相识,不可能如之前所提出的比喻那样交朋友,更谈不上有什么感性认识。有―位我认识的青年人,他富有资财,不知道为什么对书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投入大笔金钱,开始收购地方上一位知名画家的作品,想方设法投其所好,把大部分作品据为已有。表面上说是为了收藏,实则是让这位画家的作品变为金钱,这才是这位青年人最终目的所在。
   经我向他开导,既然有志于收藏书画,应把眼光放远,面向全国名家,并阅读有关的几种必读书。我的好意看来他没有接受,倒是在大量收藏名家作品这个问题上听了我的建议,于是改弦更张,用大笔资金向全国名家征求作品,一时间谢稚柳、陈佩秋、亚明、宋文治、宋吟可、龚继先、林散之、李苦禅、田世光、陈大羽诸人的作品,应有尽有。还进一步通过各方关系,收到康有为、章士钊、沈曾植、何绍基的遗作,几年之间成了“收藏家”,实际上他是用金钱堆砌起来的所谓的收藏家。
   人贵有自知之明。他自己明白对此道一窍不通,于是派妻子携厚礼到京沪诸名家登门求教,请他们大笔一挥,藉以增加书画本身价值,尽管中间吃了不少闭门羹,仍始终不悔地致送金钱和厚礼,务求其必得,为他收藏的书画保驾护航。此种现象在历史上的藏家中实属少见,它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不具备书画知识和兴趣的白丁,也可以用钱买个虚名。
   再多的钱只花不进终有枯竭之时。这位年轻人表面摆出藏而不卖,要最后捐献或办个人美术馆的架子,背地里却去找拍卖行,暗中求其拍卖。还打着别人的招牌办事,技法相当拙劣,欲盖弥彰,成了笑柄。像这样的实例,前人未必没有,不过具体办法有各种差异而已。
   不懂鉴定的人可以冒作收藏家,尤其是在今天的商品经济社会里更为生动突出。这种性质,与之前提到的几位老先生的情况还不一样。他们是方法使用得不对头,故而事与愿违。而这里提到的年轻人,他本来对于书画就是一个“文盲”,出发点和目的竟然相左,即一丝一毫的感性认识也没有,遑论其他!时至今日,还将有不少这类的“收藏家”相继出现。拯救之道,是减轻牟利思想,然后培养艺术兴趣,进入认识的领域。如果最低要求也达不到,只好及早退出这一领域,做南郭先生早晚会露出破绽的。他与我前面提到的历史上一批“好事者”流,颇有一些共通之处。
  
  网站声明:本站资料文章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地方,请尽快与本站联系!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标签:

上一篇: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16

下一篇:书画选优四要点 2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