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画面上题款、钤印,是中国画独具个性的表现手段,从而形成了民族艺术风格的又―特殊发展样式。
题款和印章的使用,不仅能起到点题及说明的作用,而且能丰富画面的意境和文学含量,抒发作者的情思和艺术观点,引起观众的想象和共鸣,明沈灏《画麈》所说的“题与画,互为注脚”就是这个意思。如齐白石在《不倒翁》(见图一)中题道:“先生不倒,己未七月,天日阴凉,昨夜梦游南岳,喜与不倒翁语,平明画此,十四日事也。白石。”题款与“不倒翁”在画面上平分秋色,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注脚”。另一方面,题款、钤印在画面布局上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清孔衍拭说:“画上题款,各有空位,非可冒昧,盖补画之空处也。”把题跋直接写在画面上,成为画面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那么题跋的位置、字数的多少、字体的选择、印章的大小、印泥的鲜暗、用朱文抑或白文等等都直接关系着画面构图形式的完美与否,都是在构图的形式结构上所要认真考虑的因素。严格地说,题跋、钤印并不是作画完毕后再、去补画面之空,而是构图时就已经预先设计好的画面结构之一,尤其在传统中国画创作形式中更是如此。如吴昌硕在《布袋和尚像》(见图二)中做了大篇幅的题跋,与人物形象已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种情况必然事先要做精心打算和安排,单凭闪念间的随机想法是很难成功的。
网站声明:本站资料文章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地方,请尽快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