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 宫乐图
特卡契夫兄弟 女孩
第二节 形式语言的群组关系
大家知道,在一幅作品中,构成形态语言并非只有一个形式要素,它必须由众多的形式要素的不同组合,达到画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这种组合的特性,使形象间产生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心理力感。下面我们以圆点为例,探讨一下形式语言的群组关系。
点的排列靠间隔距离的大小产生集中或间断的感觉。在近距离散置的点,由于有面的感觉而产生三角形或四角形的联想。图1中的三个圆点,互相间靠得近,产生互相吸引的视觉效果,在视觉作用下,好似一个三角形,并有面的感觉。这是因为它们三者互相牵制的作用所形成的。而远离三点之外的那个点,不能将其视为组内成员而有被排斥于外的力感存在。图2中圆点,互相吸引,形成一个整体,而向外游离的一点,向缺口方向运动,不能形成方形中的一员,使人感觉被众点排斥而向外飘离。近距离放置两个点,由于这种张力的动感,产生面的感觉。根据距离的长短产生力的强弱变化。在大小的关系方面,小的圆点被大的吸引。所以,注意力就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移动。
由于“点”的放置位置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我们假如在画面的空间随意放置一个“点”,由于它的刺激性,产生了给人以平静、安定、集中、注目等感受。但如果我们在画面上同时画上许多大小不同的“点”,它们相互间就发生了联系,有动的感觉。在大小关系方面,小的容易被大的吸引,注意力就从大到小顺序移动。由于大点的作用,所有跟随而来的小点都有往下沉的视觉感受。
图3中,曲线两边的圆点,被这条曲线所吸引,产生一种组合关系的联结作用。使得这散乱的零星小点变成一个合力。这好比梅花朵朵被枝条所统一。
见图,唐人的国画《宫乐图》,这幅作品的众多宫女沿着桌子的四周安排,桌子的4条边把人物串在一起,有聚拢作用,为避免呆板,画家又安排了两位在边上站立的仕女。苏联画家特卡契夫兄弟的《女孩》,画中站立着的5位女孩也是利用两条横着的木栏线,把她们连接在一起,像五线谱显得生动而有序。
这种心理张力产生的结果,使点与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在视觉上产生了流动性的变化,在结构中就具有了视觉空间性质。在装饰性绘画里,点的组织往往体现出某种规律性,更强调序列排列,以重复、并列、对称等形态出现。
画面中每个点由于周围摆放位置的不一样,会产生许多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比如画面上下同样大小的点,上方的点感觉大;点的放置距离越远越容易分散……但是,改变点的大小和数量,量度发生了变化,单调的空间中产生了抑扬顿挫的效果。
我们用石头摆置方式的不同组合,来具体说明这种空间关系,见图4。
从以上图例可以看出,这种整体组合的相互关系原理的正确运用,可以加强形式语言群体的视觉感染力。
图5中的水平线没有明确的运动方向,人们的视觉是在线的两端流动,力的感觉是向两边延伸。可一旦有了明确的方向后,人的视线都往箭头方向涌去,力的感觉集中在这里,见图6。
当多条线段向同一方向运动,它的力量感受大大得到加强,似乎力的汇集增强了力的量,使其气势得到加强。见图7、图8。
见图9,线段向不同的方向运动,使它的力感受到干扰和削弱,力量被分散,形成一个混乱的局面。
因此,我们在组织画面形式时要认真考虑群组的整体关系和趋向。德国柯勒惠支的铜版画《农民暴动》的组画中《暴动》就是运用了力感加强的原理,把向前冲击的人群组合在一起,通过高举的手臂、旗帜表现出人们向上奔腾和前冲的形式力量感。见图10,这幅作品是康定斯基的一幅构成小品,这些线的组合,表现出延展空间和闪动的主题,引导观众的视线完成作品的各个部分。正是利用了线,使画面具有始动、终止、空间指向性等视觉原理,体现出形态的意义,但画面是散漫式的。见图11,由于加上圆点,即成为画面的中心,这是由于线的指向有了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