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与古人会 画随时代新

意与古人会 画随时代新
  
  ---赵完璧的绘画艺术人生之我见
  
  陈沫吾
  
  当代蜀中川籍过逝的画家中,能达到在同行中家喻户晓的画家,张大千、石鲁、蒋兆和、陈子庄、冯建吾等,不乏其人,唯有画高人古的赵完璧老先生,似乎其作品未有掀起多大的波澜。笔者对此思考了时日,但缺乏足够的资料,未敢妄谈。近年来,我有幸从赵完璧先生的爱女赵淑媛女士处拜读了许多赵老各个时期、各种规格和风貌的作品,略有心得。在《当代艺术大家档案――赵完璧》即将出版之际,又值清明时节,为表达我对完璧赵老先生的景仰之情,我不得不在此记下我的思索片段。
  纵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演变史,其笔法从隋代展子虔的方笔勾勒发展成“钉头”、“豆瓣”、“雨点”、“大小斧劈”等皴法,圆笔勾勒从“春蚕吐丝描”发展到“披麻”、“解索”、“荷叶”、“牛毛”等皴法,已构成中国传统山水画法的两大风格系统。宋元时代是这两大风格形成的高峰时期,明以后的众派画家,都是在这两大风格系统中继承汲取营养后而渐成自家风貌的。赵完璧先生也未有跳出这个脉络与规律,只不过他在消化吸收传统的同时,更注重与时代气息相贴近。
  赵氏完璧,四川南充县(今南充市嘉陵区)人,1904年生,十七岁进入张澜先生创办的南充旧制中学艺术班,1926年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得到吴昌硕、潘天寿、诸闻韵等大师的精悉指导,曾任国立成都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四川私立美专教授,1941年创办四川私立岷云艺专,任校长直至新中国成立。艺术的道路是非常坎坷的。正当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声名鹤起于国际画坛时,赵完璧先生在蜀中却被打成所谓的“反革命”,遭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当时他正处于艺术创作的风华正茂、精力旺盛的黄金年龄阶段,在那种条件下,何言创作,能维持自己的生计就难能可贵了,但他内心深处未有放弃对中国画的学习与追求,他曾创作了许多绢画、扇画和竹帘画等作品,由广交会出口日本、东南亚地区甚至美国等,为国家创造外汇不获报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蒙冤三十余年的赵完璧先生,他终于在1982年得以平反,他的艺术生命也由此获得了新生。完璧先生生前系政协四川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完璧之画气势高古,身闲人清韵自华。从中国艺术的发展史来看,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就,似乎总是与艺术家在现实社会中的失败相关联在一起的。故有杜甫“文章憎命达”和欧阳修“诗必穷后工”之语,由此可证明苦痛比欢乐更能产生艺术,似乎好的艺术作品也主要就是不愉快、不顺利、不得志和烦恼、穷愁、痛苦的表现与发泄。从宋代的苏轼,元时的黄、王、倪、吴四家,明代的徐渭、陈洪绶和清代的弘仁、朱耷、石涛、石四僧,直至当代的林风眠,无不备受他们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的冷落或虐待,以泪和墨,直抒胸中郁闷,才留下了绝世有限的铭心佳作。赵完璧先生也未能跳出这种由愁苦煎煞伴生的艺术创作历程。赵完璧先生在“男儿务必克勤读书”的家训下,寒来暑往,未敢懈怠对学业求艺的追求,善良真诚、刚直不阿、品学兼优的赵完璧先生,当年独闯上海滩,上海是自近代以来,同北京、广州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三足鼎立的中国画坛城市之一,清王朝的结束,标志着传统文人的总结,现代社会、现代教育使得传统文人失去了往日赖以生存的环境,文人画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但作为延续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它必然有其延续、演化并获得新生的可能。海上画派融合北魏书风和金石趣味于画学之中,开创了金石画派之新风。赵完璧在上海求学,深得吴昌硕、潘天寿、诸闻韵等名师的真传,目睹了历史流传下来的许多名画佳作和张大千、黄宾虹等大师的原作展览,故青年时代的赵完璧先生,敢于在青城山大胆泼墨挥毫,创作出的作品令当时张大千先生也十分赞赏,曰:“此画异常开朗,蜀中画士,当推第一。”精读细赏赵完璧先生的画作,首先当要品其创作的青绿山水画。如他创作的《峨眉全景》、《千山万壑》、《闻声寻古寺》、《万壑松风》和《八百里青城》等,其勾、皴、设色,均达到了体重气清、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的境界。清人秦祖永在《桐阴画诀》中指出:“青绿设色,贵有逸气,方不板滞。石谷青绿,色色到家,颇尽其妙,真从静悟得来,可以师法,惟逸韵不足,终不免为识议耳。”意思说王的青绿山水画虽然画得好,可以师法学习,但逸气和韵味差了一点,内行多有批评。画青绿山水,一要画底功力深厚,尤其要做到心手相随,以技盖底,以智妆容,不然就失之于呆滞刻板。纵观赵完璧先生的青绿山水画,大至巨丈,小到盈尺,画面都显示出秀润和充满了逸气,意境胜出于墨迹。故作青绿山水设色一定要有功力,赋色必须凝重沉稳,神采不得板滞,这主要靠渲染得法。赵完璧先生作青绿山水,在继承借鉴了倪瓒、黄公望和唐代王维、李思训、李昭道,宋代王诜、文同、赵大年,元代赵孟 和清代的袁江、袁耀等画青绿山水大家技法的基础上,其画之品格和内涵都超出了古人的陈式框架,更与当今时代的真山真水和真人相通相融,赋与了画之灵魂。
  古人说:“凡画山水,必先画树,树必先干。”赵完壁先生不仅深谙其理,而且还有所发展。尤其是他画的枯树,贯穿于春、夏、秋、冬任何幅式的画面中,都显得是那么的生动机趣。他说:“树以枯树难画,因皆用细笔,画坏了又不能涂改,稍不留心,小枝即画成渔网……总之,树以枯木难画,但用途很宽,春秋冬季都可以用,尤以平远山水,不可缺少。既能联远近,又可以给画面增加一点空灵感。”如他创作的《深秋》、《枫叶枯林》、《春耕》、《枯林聚晚鸦》等作品,不管是用的鹿角法,还是用的蟹爪法,所画枯树虽发枝方向有异,但达到了树分四枝、枝头要敛、面面生发的效果。
  完璧之画法无定法,心及前贤象与时。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传统社会由于地域特点以及与外界交往的局限性,从而使中国艺术呈现出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传统,通过历史长河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不断淘洗,最终形成我国民族传统的精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要求艺术必须去反映现实,因而典型的、具体的、塑造的真实再现方法,适应了时代和社会大众的心理需要。赵完璧先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但他又不拘泥于传统,总是心及前贤画随时代。其人物、山水、花鸟无不精到俱能,尤其前面已述及的其所作青绿山水画,堪与张大千先生在伯仲间,水墨枯林画更可谓无与伦比。完璧先生早年求学于海上,于金石、书法、绘事多得益于吴昌硕、诸闻韵、潘天寿等诸大家的影响,近取扬州诸家与明清“四王”,远法徐青藤、八大山人、苦瓜和尚和石蹊等,苍茫古朴、气象万千,中得心源、妙造自然,简略随心、收放自如。如创作的《深山藏古寺》、《枯木蕉竹》、《舟下山峡》、《鹰》、《柳下双飞》、《峨眉水墨》等作品,大有简易高人致、萧疏旷世风的境界和感觉。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都是前人在自然中观察写生提炼而成,并非是靠某一个人的创造,而是积累多少代多少人的智慧和创造实践的结晶。因此,赵完壁先生深谙学习中国画的步骤和方法,起步不外乎临摹,待传统技法熟烂于心之后,再到大自然中去实践印证。历来大家,往往都能做到粗中带细,细中带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赵完璧先生的写意山水,有其深厚的工笔垫底,看似粗服乱头,蓬头丐面,其势其气有急风骤雨之效,在关键之处,却是一丝不苟,清楚交代,绝不拖泥带水;其工笔兼写意之作,看似粗,实乃细琢,而下笔也是挥洒自如,充满肯定,毫不经意,未见做作,素不含糊,大有杂采众家之长,心情自然,绝无匠气,与古无悖。
  虽然赵完璧先生广泛研习过五代和北宋早期四大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北宋时期李成、范宽、郭熙、米友仁、许道宁诸家,南宋李唐、马远、夏圭、刘松年四家,明代戴进、周臣、仇英、沈周、唐寅、文征明和董其昌,清代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和四僧(朱耷、弘仁、石涛、石溪)以及袁江、袁耀等作品及画法,尤其是他通过对“四王”的学习,他似乎真正悟出了中国画的传统正脉与根基不出其“四王”之左右。他在摹仿古人画作中,细心体察古人的用笔、用墨、用色,时时感悟古人的艺术心思,不仅勤于用功,更善于用心,故其临摹的作品几乎做到了与古人形神备至、心心相印的境地。经过他长期的潜心学习与探索,他磨练出了一手无所不能的笔墨功力。但他不满足于对古人的临习,总是寻找一切机会,云游于大自然的真山实水间,捕捉大自然的变幻,从中悟法,上华山、登青城、游峨嵋、宿乐山、过三峡、居川西、穿大漠、下嘉陵,写生探艺,寻访故旧,凡他所到之处的一丘一壑、一山一水、一树一石,人物风情,乃神州大地上的景致,他都不放过一切机会默记游踪,从中探寻山水造化至理,反对故纸堆里讨生活,主张每到一山,每临一水,因其典型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日积月累,从中提炼出自己的表现方法。
  完璧之画才情并茂,酒香岂怕巷子深。艺术的生命力,首要的是看画家创作出的作品是否能反映画家所处时代的生活。因而,在不同程度上,一个画家的艺术生命,是与他的作品所反映的人民生活、理想、情感和审美爱好的能力成正比例的,人民才是艺术的真正主人。赵完璧先生虽然已离开人世作古多年,但现在谈到其人,读到其画,总是那么亲切、自然,使人崇敬和怀念。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对艺术创作的认真负责和珍爱,其实就是对自己生命的热爱,至少它是善待自己生命的一种实质性的表现。完璧先生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功,就在于他对自己生存意义的正确理解与把握,更在于他对自己生命的善待。他一生为人正直,品格高尚,处世平和,待人真诚,既无傲世之气、也无浮夸之风,更无嫌贫之态,他的一生是传奇的、奉献的、清贫的。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根所蒂固的民族文化艺术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一度时期我国文艺界的理论混乱、思想混乱引起了人们的认识混乱,什么笔墨等于零,中国画已面临穷途末路,等等这些奇谈怪论与认识。赵完璧先生不被潮流所淹没,他坚信中国画的传统是历史的积淀,是民族文化特征的浓缩,应该从现象、本体和理性的角度去研究探索,去发掘与现代有共性的因素,现代是中国的现代,是民族发展的历史阶段,不是将历史传统与时代发展相割断,而是继承上的发展、发展中的继承。
  通达能变,明白则化。变,则推陈出新,持续不绝;非变,则凝固僵化,萎缩消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如此变化与非变化中存在的,中国画也不例外。同时,中国画的发展变化也不是孤立的,它也依赖于艺术家对各种姊妹艺术成果的借鉴和吸收。为此,赵完璧除了对中国画本身的认真学习探索,还广涉猎于理论、篆刻、工艺美术和诗歌艺术的学习钻研,从中获取养料。唯其如此,才能成其事于无形之中,治其而不露痕迹。故赵完璧先生在生前创作的作品总是显得那么高古典雅、自然时尚,大象无形、卓然成家。潘洁兹先生称其“是一个修养全面的艺术家。绘画方面,人物、山水、花鸟俱能,工笔、写意兼到。……精于书法金石之学,传统功底深厚,创作态度严肃,不随俗媚,表现出老一辈艺术家的严谨学风和铮铮风骨。”他做到了,他是一位充满智慧而不被世俗熏染的艺术家,故尺幅之间,其先生笔下的山川万物、天地广阔、心淡若无,寄情笔墨,他使笔自由自在,用墨自然而然。虽然完璧先生已离开尘世多年,但我要为这位蜀中的伟大艺术家感叹高兴、击节鼓掌,生前未被忧患压倒、劫难击垮,操笔奋进,唯艺是从。如今,他创作的画作总是被那些慧眼者收藏,他将永远被我们怀念,其名字会永远铭刻于我们的心中,永远不会在艺术的历史长河中淹没忘却。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标签:

上一篇:中国油画市场二十年 三、油画市场的现状及未来走势 2、东方格调的华人经

下一篇:常用的调色媒介有哪些?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