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增强学生的审美素质,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美育理论与实践所要思考和解决的主要课题。 中学生的审美素质应当是美的本质体现。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这是由美的本质所决定的。美育,通过多种审美实践,帮助学生在审美欣赏中,感受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结构的完善,挖掘人的智慧和潜能(也是人的本质力量),从而使学生具备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的本质与美育宗旨的内在契合,决定了审美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审美素质标志着人的素质的品位。审美素质沉淀、内化于心理世界,其一旦形成,对人的意向和行为将会产生总体性的制约作用。 人的审美素质归根结底是人的文化心理素质的沉淀,是文化心理在审美层次上的建构。美育作用于教育对象,最终要致力了文化心理审美素质的形成和完善。 人的创造力同人的审美能力密切相关,缺乏对美的事物的直觉思维和情感趣味,就不会有科学的发展和人的综合素质的增强。中学美育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三方面的审美素质:美的基础知识。优良的审美素质建立在对美的知识的积累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正确的审美观点、情感和能力。审美观是人们对美丑的基本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一定的审美观念的运用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对美的感知、欣赏、判断和评价能力。培养审美能力对中学生智力和情感的发展意义重大。法国心理学家雅内认为,思维的能源来自感性。失上对真理和理想的情感,思维之泉将会枯竭。 美的个性与人格。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如果没有美育的参与就没有学生的个性发展。最能反映学生个性品质的是创造性。因为“它集中反映了个人的智能、性格、意志、情操等发展水平”。美的个性与人格归结到底是人的审美心理素质的优化。中学生的人格美是中学生情操美、气质美和创造美的高度统一。 在中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审美心理矛盾。首先,中学生强烈的求美欲望与审美素质薄弱的矛盾;其次,中学生正当的审美心理需要和客观环境对审美制约之间的矛盾;第三,中学生接受超量审美文化信息与自身小美选择能力差的矛盾。审美心理矛盾的形成为中学生审美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契机。 美育把审美素质的培养视为自身的重要内容。积极深求审美素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亦即美育过程的规律。中学生审美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精神系统运动过程。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角色特征决定了审美素质形成呈现出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复杂的心理运动特点;同时,中学生还要经历发展自身的审美并且逐步外化,又在智力、品德结构基础上内化为审美素质的反复过程。 中学生审美素质的形成是以美的偷悦为先导,以审美情感为驱动,最终在内心深层领域获得美的陶冶净化的过程,美育是以美的情感为主线,由初级美感向高级美感发展的人生感悟和审美沉淀。 审美的独特功能决定了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始终是在一种悦目、悦意、悦志的心理氛围中进行审美实践。因此,审美素质既是学生主动发展的结果,也是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动力。
审美与素质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