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关的作品是中西融合型的中国画,从绘画的原理来讲,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艺术不兼容别的民族新的元素,中国的敦煌艺术就不是纯粹的汉族艺术,融汇了很多西域的特色,受到不少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佛教就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现在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也好像是空气,可以在全球流动,你呼吸了西方的空气可能自己都还不知道,也不可能说我只吸中国的空气,当然全盘否定传统,全盘西化也是错误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西方的艺术精华融进民族因素,构建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新面貌,艺术领域是多元化的格局,这是艺术发展的正常模式,正是多元的观念、多元的思维造就出不同类型的绘画作品,郭关的艺术思想也是多元的,从他丰富多样的绘画语言就可以看出,在艺术的领域郭关的意识是自由的,没有任何门户之见,一切皆以表达思想为目的,可以说不择手段,这就是无法之法的境界。他的作品在中西融合上主要表现在其作品色彩上的运有,还有形式构成的构图、透视、光线的运用思想,在作品色彩上实际来说郭关秉承的还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中国绘画的起源就是以重彩为主要表现手法,在文人画占主导地位后色彩失去了主体位置,在重彩山水上更是如此,自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后,重彩山水已经偏于冷门,专门从事重彩山水创作的画家几乎没有,这是中国山水画史上很遗憾的空缺,然后在当代,色彩已经更加适应于大众审美的需求,也只有色彩才是全人类共通的绘画审美语言,郭关选择重彩的道路是非常切合时代需要的。在中国画色彩表现手法的极度缺乏上郭关只能从西方吸收营养,在众多作品中,我发现郭关都在追求“丰富而统一”的色彩观,这是西方油画色彩学的精华,在西方古典油画中就可以看出,《蒙娜丽莎》面部的颜色是极其丰富,但又非常统一和谐,无数的色彩均融化为一体,几乎无迹可寻,根本无法分析出其间的各类色相,这是高超技艺的体现。郭关在绘画上大量运用现代色相,红色、绿色、蓝色、紫色、甚至绿间紫、蓝间红等等,这些色彩在传统山水画中都是禁忌色,但郭关却大胆运用,成功的表现出了现代的浪漫气息,梦幻之美。再细观郭关作品的局部,在统一的大色调中蕴含了无数的色彩,大片绿色中往往间有红、黄、蓝、紫等颜色。在染色技术上,运用分染、统染、提染、罩染等手法,不厌其烦的在各类色彩之间挥舞着毛笔,中国画是融于水的,这就可以造就独具东方神韵的画面肌理,郭关的作品往往一片色彩的氤氲中透明的还可以看到中国式水墨淋漓的墨色变化,最上层却又是精细的矿物质金粉、云母颗粒等,这样的作品即具有远观的视觉冲击力,又具有局部的可读性,在别人仍沉醉于黑白两色的水墨中,郭关在丰富的色彩中找到了自我。从早期的郭关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色彩运用更趋向于中国画传统的审美,色相非常沉着、深郁,而现在的作品色彩越来越趋向于明丽、热烈。但在色彩运用上郭关非常遵循古训,提倡“色法即墨法,墨法即色法”,色彩也有“枯湿浓淡”,这样的色彩理论是西方所不具有的。在“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古训中郭关则认为色与墨不是对立面,西方色彩里没有黑色,这是中国画的一个长处,所以最好是“色墨相融”。这是其艺术思维的辨证结晶,对于传统与现代,郭关都能从中分析精次,以更为合理的方式加以吸收与改进,在这样中西艺术精华的碰撞中郭关迅速找出了自己的语言。在面画构成上郭关吸收了日本浮式绘、漫画、插画、电子游戏、现代平面设计等审美理念,在山水造型上提取自然界是最具代表性的景致,经过整合形成特定符号,再以大开大合,或以平衡、渐变、解构等形式构图,从视觉感受上形成简练而又丰富的画风,有意识的运用各类几何形状对比,譬如郭关常用月亮之“小圆”与天空之“大方”进行对比,以湖泊之“椭圆”与巨石之“长方”进行对比,以天涯之“渐远”与天空之“渐近”进行对比,以“光束”“水韵”等符号有意制造画面节奏韵律。从画理上讲,艺术之美就来源于对比之美,来源于节奏之美,郭关深谙此道,这些手法的运用彻底打破了传统国画的审美范围,也拓宽了传统绘画的审美方向,中国哲学注重于“道”,而忽视于“技”,这也是中国科技发萌落后于西方的根源,艺术上也是如此,很多西方的元素其实是必需、也一定会被东方所吸收,这是一个大文化环境演变的必然趋势,只有开放、自由的艺术思想才能创造出超人一等的作品。
郭关的作品是前卫的,前卫这个词历来具有先锋的意味,探索总具有冒险性,然而艺术本来就是对未知世界的不断阐述,艺术本来就应该具有冒险性,有很多画家在看到郭关的作品时总是说:“胆子大的很”,我也这样认为,也许在不画画的人眼里看不出什么,在熟悉绘画理论与技巧后就会发现郭关的冒险精神十足,在他的作品里,有太多不符合中国画创作轧迹的东西,单从技法上他就已经够前卫了,各类所谓当前的绘画特技,在他的作品里都有呈现,冲、洗、磨、甩、刷、盐、矾、油、折、剪等各类“新兴”技法,都他的作品里有所运用,对于恪守传统的画家来说,这类“制作”手法似乎是歪门邪道,然而郭关则认为:“任何技法都可为作品服务,为达目的可以不择一切手段”,正是这样不拘一格的创作思想促使郭关总在不断寻找更契合表达思想的绘画技法与语言,也是这样才促使他的绘画达到今天如此令人惊奇的意境,在绘画语境的表达上他的作品似乎更加前卫,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与意境已经超出了已经存在的国画审美范畴,一种奇幻、绚丽、灵秀、宁静而又平和的画风令人感叹心灵世界的美丽,是超现实的,也是奇幻的,更是禅意的,这种画风目前为止尚未有确切的词语进行概括,似乎带有西方超现实主义画派的风格,但它又以东方哲学的禅学、道家、儒家思想而呈现,所阐述的是东方哲学的思想,并不觉得荒诞与怪异。郭关的作品注重绘画本身的情节性、哲理性,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情节,或一段深奥的哲理,他画化生之树飞升西方佛国的瞬间,拔地而起的樱树,连碎裂的泥土都还在往下掉,这样一瞬间的定格就描述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彰显出对天堂向往,离开黑暗时的美丽;他画禅师普度枯树,画庄子“逍遥游”……从他的题画诗中就可以看出,他在表达面画所呈现不出来的故事与情节,拓宽审美内涵与审美宽度,这些千奇百怪的意境在任何画种中也难觅得,郭关却一而再而三的沉醉于此,且灵感源源不断,这些前卫的思想是十足的前卫,但比起其它的前卫作品来,他的作品具有更深的人文内涵与精神支柱,没有一些前卫作品中所呈现的出来的虚无、慌乱,在前卫艺术作品中充斥了批判、色情、暴力、调侃、愚弄的大主流中,郭关的作品可谓是以和平、清静、超现实、梦幻、唯美为基调,他不是以恶制恶,不是以暴制暴,而是以禅的无量清净心感化观众,净化世间所有的烦恼、苦闷,以出离心笑看红尘变幻,帮助人们燃起生活的信念,描绘出心灵世界美好的憧憬。
艺术的共同的标准就是人文精神、人文价值,郭关在皈依佛法后开始了对人文的思考,对艺术价值的深思。他认为从事艺术也应该具有菩萨的大慈悲心,以艺术之慈力感化众生向美、向善,将禅之力量,艺术之精神毫不保留的施于众生,与众生同趣艺术菩提。他将艺术修行之法门与佛法修行之法门融为一体,以慈悲心实践行持,深入积累丰厚的学养,涉猎多门艺术领域,深入琴学研究,演奏打谱之余深入研究传统哲学与古琴美学的关系,撰写多篇很有价值的琴学理论文章,可以说音乐带给他绘画上的灵感是功不可没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