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话:国画――超然物外的表现

国画的起源

   从原始艺术来看,艺术起源于劳动,经历了彩陶时代和以后的青铜时代。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原始社会末期绘画艺术就已脱离了器物装饰的地位而独立存在。轩辕时代“仓颉造字,史皇作画”,黄帝曾在桃木板上画神荼、郁垒兄弟以御百鬼,后来发展为避邪的“门神”画。到了商周就有壁画。周代设官执掌绘事。孙子曾亲眼见过周代明堂的门画着猛虎,四墉上还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各有善恶不同的体貌,为国家兴废的鉴诫。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儒、道、法、墨等主要学派都阐述了一些美学主张。
  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他要求艺术创作迎合当时统治阶级思想意识,将其视为政教的有力工具。他还注重艺术创作首先应具有强烈的道德感染力量。仪表之美要以内在的美质美德为前题。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虚无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审美观,对后世的绘画思想影响很大。他的“美”只是一种超越感知的理念,它存在于老子所发现的那个虚幻而不可捉摸的客体——“道”之中。在“无为”“无欲”即完全进入一种虚寂静止的状态中。
  庄子创作理论的核心一如他的生活追求。他主张艺术活动应当随心所欲,最大限度地适应身心自由。但不是下意识的幼稚无知,而是善于摆脱外物的干扰和人为的造作,保存自我,发挥天性。
  道家学派的美学思想,引导艺术创作向素朴自然、超脱、虚淡等审美境界上发展。后世的许多绘画美学思想,创作观念,其渊源都来自老庄,如“纯任自然”、“计白当黑”、“无法而法”、“潇散简运”、“宁拙勿巧”等理法,都可以说是在老庄美学主干上繁衍的枝叶和结出的果实。
  从出土的实物考证,由于以上思想的影响,战国绘画艺术正是在这种自由争鸣中得到发展的,这时期艺术家的艺术表现能力也特别自由活泼,这些艺术家大多都有文学基础与绘画技巧,因此我们说春秋战国与希腊,可以相提并论。

  国画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除相互攻伐之外也有科学、文化、艺术方面的竞争,因此,这期间有关绘画方面的故事也流传下来很多。
  在楚国有位姓叶名子高的人,他非常喜欢龙:他家的墙壁上画着龙,门栏上雕着龙,使用的器物上刻着龙,床头上挂的字画写的也是龙。这消息很快传遍楚国内外,天上的真龙也听到了这消息,于是就从天上降落到他那儿,头探进窗口,尾巴拖在厅堂,想亲眼目睹一下楚国这位崇拜它的人。
  叶公看到这光景转身就跑,脸无人色,六神无主。由此流传下来“叶公好龙”的故事。
  在宋国有专门从事绘画的“画图众史”就是专职画家。一年到头就是画画,由国家负责他的温饱。这就是以后各朝代院体画派的萌芽。
  晋国绘画方面也不示弱,从史书记载的晋国宫殿中有彩绘藻饰的“雕墙”,就证明了这一点。
  在齐国,画鬼、画马、画狗等动物的很多。幻想题材也很普遍。至于人物画就更加突出了,据刘向《说苑》记载,齐国有位出色的画家敬君,基本功很扎实、画技很高,他的人物肖像不但造形准确而且默写能力特别强。一次齐王要建造一座九重台的建筑,就特意召敬君去画九重台建筑上的壁画。因工作量很大,敬君就没有空回家了。于是敬君将自己漂亮的妻子的像画在墙上用以寄托思念之情。可万万没有料到,齐王从画像上得知敬君妻子长得如此之美,于是就“与钱百万纳之”,把敬君妻子占为己有了。由此可见,当时的著名画工默写肖像水平之高和地位的低下。
  许多绘画是以文学作品为题材,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有的却是根据绘画而写或受绘画的启发激励而产生的灵感。据说当时有一幅辉煌的巨大绘画作品——《山海图》。它描绘的内容很广,东南西北、天地四海、万事万物、神话传说无所不容。但《山海图》早已失传,可是据说现存的《山海经》便是《山海图》的文字记述和说明。屈原的千古名篇《天问》据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序中记载,是屈原在放逐期间,见楚先王庙及卿祠堂壁画诱发出创作激情而写的。
  汉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绘画艺术的宣传教育作用,大力加以提倡。他们役使大批美术工匠从事绘画活动。武帝时有“黄门画者”;元帝时设“尚方画工”;明帝“雅好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都学集奇艺,天下之艺云集”。毛延寿、攀育、陈敞、刘白等都是后世知名的御用画工,分别擅长人物肖像及飞禽走兽。
  东汉中期以后,少数上层人物也开始参与美术活动,桓帝时的张衡、蔡邕等都是兼擅绘画的科学家或官僚文人。张衡主张绘画要面向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表现丰富而生动的现实内容。蔡邕善辞赋、工篆隶“书画与赞,皆擅名于时,称‘三美’”。他的《讲学图》与《小列女图》一直流传到唐代。这也说明了绘画在当时运用的广泛性。
  两汉晚期我国已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随着国内各民族交往的增加,绘画也起到了各民族交往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不通,绘画常被用作传递信息和交往的工具。汉末三国时期,绘画更为广泛,知名画家,除曹不兴之外,几乎都不是专职。他们的画名,主要是附属于他们的政绩、武功或身份、地位而流传后世。这些绘画活动,审美意义虽不大,但也记载着当时的绘画广泛性。也有很多与绘画有关的故事流传,如“落墨成蝇”的故事,说的是三国时期吴国最有名的一个画家名叫曹不兴。他的线描画的很好,据记载他是最早的以佛像画知名的画家,他能在长数十尺的绢上绘佛像,心敏手捷、须臾即成,而且头胸四肢比例准确。其写实功力和技巧的熟练可以想见。相传曹不兴曾为吴国孙权画屏风。这期间他的功力已经相当雄厚,无论是线描、写意,或者是兼工代写都是运用自如,有一次不小心在画面上污一墨点,这个墨点正好落到了画面的最工细的部位,又无法洗掉,于是他灵机一动,就其形状添改为蝇,孙权以为是真蝇落在屏风上,急忙用手去掸。从此“误落墨而成蝇”,便成为画史趣谈。因此他是当时最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他的擅画被当时列为吴国“八绝”之一。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美术史话:雕塑――造形艺术的殿堂

下一篇:先秦绘画概况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