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画家的另一幅作品下面图:《女演员叶尔莫洛娃》图片的头部,其画肌的风格总的来说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处理上显然是不同的。前者脸部笔触隐蔽、色层光洁润泽,真实地描绘了少女青春焕发的容颜。后者注意利用画布织纹,笔触拖、擦的痕迹明显,色层厚薄不匀,巧妙地表现了老演员注意面部保养而又经受不住长期受化妆品的侵袭和随着年老而肌肉松驰的面部特征,从而真实生动地传达出了老演员依旧气度不凡的风韵。显然,画家在刻画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形象时,所采用的不同的画肌结构,是起了重要作用。
再如前面提到过的印象派画家莫奈,他爱在白画布上直接用不透明的颜色厚涂,采用跳跃的、有节奏的小笔触,构成斑斑点点、粗糙不平的画肌结构,也并非是随意为之,习惯而成的(其他印象派画家也多采用类似的画肌结构,这种画肌构成方式的出现也绝非偶然)。而是随着同画工具材料的改进和色彩学的发展,使这种画肌结构成为可能,而且正是符合印象派画家所追求的、所要表现的阳光下景物光色相互辉映的颤动的朦胧世界和视觉印象。莫奈的这种画肌结构仍然是塑造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
其三、对于成熟的画家来说,画肌是构成个人风格的重要因素。
在名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画肌结构,有的平滑光洁、有的似雕似刻、有的稀薄如染、有的厚堆如砌、有的滋润流畅、有的稚拙干涩、有的光华灿烂、有的质朴平淡、有的细点密集、有的艳似织锦、有的渗入沙子、有的混以木屑……不同的画家就是使用类似的工具材料,或是同时代、同流派的画家,但他们的作品的画肌结构,也仍然是千差万别、风格迥异。例如,都是十九世纪末叶属于后期印象派的画家,塞尚作品的一肌,常如泥水刀砌墙,厚涂重抹;高更的作品则是漫不经心的、大块大块的平涂;凡高的条状并列笔道,密集如编织篱笆;劳特累克爱使用吸油的底子或透露底色,画面貌似粉彩。光是从作品的画肌结构往往就可以分辩这是哪一痊画家的作品。各自的画肌结构是一个画家在长期艺术实践中逐步地自然形成的,反映了每个画家对油画特点的不同理解(强调某一方面)、不同的技法特色、不同的艺术气质以及不同的艺术观念。富有特点的画肌结构正是一个画家在艺术技巧上成熟的标志,是形成个人风格的重要因素。
对初学者来说,当然还谈不上构成个人风格的问题,但是在鉴赏、学习名家作品的时候,却要注意并且关于分析、区别不同画家的不同的风格特征,这中间就包括对画肌结构的分析。通过这种分析,达到更深入地理解不同的流派、画家的技法和表现方法的特征,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吸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