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油画概观(二)

   六、对“形式美”与多元化的追求

  在1978年第一期的《美术》杂志上发表了《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信中谈了关于诗的形象思惟问题。从此,艺术家们可以公开谈论形式问题了。画家吴冠中在1981年,根据文革中盛行的“内容决定形式”论提出了一个相反的说法,即“形式决定内容”,他认为,内容再好,形式站不住,这幅画就不是好画。他还说,艺术家就是要把形式问题解决好。由于吴冠中的观点说出了广大艺术家想说没有说出来的话。所以当时在艺术界出现了追求艺术形式美与多元化的风气。当时追求形式美画风的艺术家大多将艺术本体理解为对形、色、线进行美的组织,而且都追求对情趣的表达。在此情况下,美术题材的非政治性、非社会性、非现实性变成了一个趋势。而且,一大批艺术家,本能地把学习借鉴的目光投向了西方现代主义和中国的民间艺术。

  记得我当时在上大学,我与同学还是很困难的,但为了学习西方现代艺术,我们都把自己的生活费省下来坐火车到长沙、北京去看展览,或者买外国的画册。看了以后眼界大开。在这样的过程中,西方的各种流派都被学生们借鉴过来,这既扩大了青年艺术家的眼界,启发了艺术家的创造力,也使那些艺术家获得了一些超越文革艺术模式的一种方法。所以在1981年,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再也不是唯一的方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都出现了:有人借鉴抽象主义,有人借鉴表现主义,有人借鉴超现实主义……于是,多元化的艺术追求在国内已经出现。由于把艺术现代化和四个现代化的要求结合起来。反传统在当时是一种时尚。现在看来的确比较偏激,但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和五四前辈一样,年青艺术家是希望用一种新的文化观取代旧的文化观,西方现代主义不过是借鉴的武器而已。下面让我们来看图片。

  这是上海艺术家李山的抽象作品《扩延》。画谈不上很成熟,我们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都比他当时画的好。但是不要忘记,这幅画是在80年代初出现的。要知道,在文革以前是没有这种绘画的,李山的聪明之处是:一方面他把西方的观念和形式借鉴到中国;另一方面他又巧妙结合了中国水墨画的一些因素,创作了一些具有中国特点的抽象画。另外,与西方抽象画家追求纯粹的形式感不同,李山试图将他画中的符号与东方的神秘主义文化联接起来,以表达一种超验的艺术境界。

  这幅画是王怀庆画的,当时出现在北京“同代人”展览上,作品叫《伯乐》,作品借历史故事强调了发现人才的重要性。文革以后,强调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这件作品符合了当时的政治需要。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不同,作者成功地借鉴了传统壁画的技法,从而使作品具有很强的东方的意味与装饰意味。该作品与同时期的许多作品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平面的处理中可以见出空间的深度,在具像的表现中可以见出抽象的精神,在感性的错觉中可以见出理性的原则,在具体的表现技巧中又可以见出东方的文化内涵。

  这张画是张晓刚的画《暴雨将临》。他近年的创作不久前以100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了出去。他显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与风格,不过,在当时并没有明确的找到,因为在当时他借用的是梵高的方法,这从天上的云、地上的土,包括人物的处理方式中都可以看到。这幅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年轻人的心态,即把西方人的观念与图式拿过来,然后进行自己的创作。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油画风景的写生步骤

下一篇:油画的分类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