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披麻皴】
披麻皴又称“麻皮皴”,是线皴法的一种,由五代董源始创。披麻皴以柔韧的中锋线的组合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纹理,这种线条好像分散披离的麻皮,因此得名。常用于表现土坡或峰棱不太明显的石块。披麻皴又分长披麻、短披麻两种,中锋用笔,圆而无棱角,弯曲如同画兰草,一气呵成,线条遒劲。
1 先勾勒出山石的局部形状,由里到外从上到下进行勾勒。线条应挺直、流畅,笔气贯通。
2 蘸浓墨,继续丰富山石的轮廓。
3 对山石的结构进行适当的皴擦,突出山石的前后空间感。
4 在山的顶部添加苔点等植物丰富画面。
5 进一步完善山石的造型,调浓墨添加苔点,完成披麻皴的画法。
二、【解索皴】
解索皴是由披麻皴演化而来的,运笔比披麻皴要长,所画线条如解绳索,由此而得名。解索皴一般用中锋行笔,笔触干燥且呈发散状,淡墨与浓墨混合而用,不可用单一墨色,否则缺少变化。
1 蘸浓墨,勾勒出远处的山头,线条上粗下细、上实下虚,墨色有浓有淡。
2 继续向下绘制山石的轮廓,皴擦时中锋用笔,笔触干燥且发散。
3 继续丰富山石的结构,调淡墨皴擦山石侧面,区分出山石的层次关系。
4 待山石外形确定之后,由近处的山头开始继续皴画。皴笔采用中锋曲线运笔,呈发散状;染法应为淡墨。
5 调浓淡不同的墨色在山石起伏的地方点苔点,苔点有聚有散,有疏有密。
6 继续对山石进行皴擦、点苔,使画面更加完善。
三、【折带皴】
折带皴用中锋拖笔,再用侧锋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画出的墨线如“折带”,因此而得名。这种皴法用以表现方解石和水层岩的结构。“元四大家”之一的倪云林喜画折带皴,用“渴笔”(笔头含水很少)画出,虚灵秀峭,极有艺术魅力。
1 由上至下画山石,逆锋向左运笔,再转折向下。
2 继续勾画、皴擦,纹路可以用干笔擦画。
3 继续向下勾勒山石结构,折带皴一般勾皴并举,在勾皴中塑造山石的形状。
4 继续皴擦山石的纹理,使山石立体感更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