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表现技法介绍

山水画表现技法 作者:郑百重

  中国山水画技法的发展,从唐以前绘画的工笔重彩,渐渐转移到写意和泼墨、积墨法,就是从重视色彩逐渐地转变到水墨方面来。色彩在中国画中逐步让位给单纯的水墨,“正说明着中国人对客观对象,从外在追逐到内到静观的过程。”(蒋勋《美的沉思》)、通常的说法,山水画技法包括有青绿山水(大青绿山水又称金碧山水)、没骨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泼墨、泼彩和积墨山水等几种。

  青绿山水在唐朝是山水画的主流,宋元以后渐渐让位于水墨山水,只有突出表现亭台楼阁的界画形式,一直流传到清朝,用金线钩皴,称金碧山水。《给宗十二忌》说:“金碧则下笔之时,其石便带皴法,当留白面,却以螺青合绿染之,后再加以石青绿,逐折染之”(元?饶自然)。一般的说,山水画分皴、擦、染、点四个步骤。青绿山水注重在青绿的颜色,所以“山石设青绿色,略有简单的(徐邦达《中国绘画史图录》),再施以石青、石绿。而在石青绿设色之前,先用墨色或绿色打底,再一层一层染石青、石绿,染一层色,便加一次矾水,使其色彩固定而有厚度,古称“三矾九染”。石青绿上好了,有时再加金线勾山骨,勾水、勾楼台屋脊呈金碧辉煌。唐朝的画,包括敦煌壁画,有时可以看到墨勾了以后,金线又勾。浓墨线内有淡墨的痕迹,用多次勾法增强山石质感的皴法效果。

  没骨山水指用青、绿和赭石等颜色,按山的形势脉胳,一气画不下去,不勾山的轮廓,也不作皴法,只是在山势完成以后,用深的颜色,分出结构或加以点缀。屋宇楼船也是用颜色染成,浑然整体,开泼彩法的先河。这种画法由六朝张僧繇到唐朝杨升开始,特点是画面鲜明,艳而不俗。

  写意白描山水,全靠线条来表现景物,通过线条的刚柔、粗细、浓淡、干湿的变化,就能表现大千,是中国线条的神奇之处。传说吴道子画山水,在线条画了以后,加一点淡彩,世称“吴装”。只是山水画包容万千,历史赋予山水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代表形式,需要有千变万化更加丰富的内涵,所以在白描淡彩之后,就会发展成完整的水墨山水系统。

  前面提过,水墨山水画一般包括皴、擦、染、点四个流程,到了名家手里,这些流程,可以自由的应用,也可以交替重复,以达到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

  皴法是中国画家对自然山川深入观察之后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用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纹理。古人说:“皴者,山石之纹痕”。陈继儒说:“勾之行止,即峰峦之起矢,皴之分搭,即土石之纹痕顿挫”。石涛和尚说:“笔之于皴,开面也。山之为形万状,则其开面非一端”。所以皴法,也有千变万化也。

  我国山水画的皴法有两大系统,石山用斧劈皴、土山用披麻皴。五代时,荆浩、关仝生活在陕西的华山和太行、王屋一带,根据黄土高坡峰峦壁立的自然状态作直笔雨点皴,头重尾轻,形如钉头;发展到范宽的皴法,直笔或秃笔、干笔直下、刚劲、硬直如雨点密密麻麻画进山川,使人产生高山仰止心向往之的景仰。后来经李唐扩大前人的雨点皴为斧劈皴,到马远、夏圭则进一步发挥,侧峰猛甩,完成了典型的大斧劈皴,描写长江峭壁,很概括地突出了壁立千仞,高山巍峨的阳刚之美。

  五代至宋初,有董源、巨然在江南作画师,画一片江南,草木葱茏,表现洞庭潇湘之间,江山萦回,林木茂盛,充满着婉约的诗情。董巨的画在披指交错的线条组合之间,用上疏密浓淡的点,强化了草木蓬松的感觉,近看一片墨点,落在颤制摇曳的线条之上,远看是一派浑厚苍莽。因为董巨所表现的主要是江南土山,所以用的是中锋线条披麻皴。到了元朝黄公望和吴镇等人出现以后,把披麻皴发挥到极致,平行中有交错,纹乱之中有秩序,墨色淡雅自然,线条疏松流畅。黄公望曾经很具体的对披麻皴法作了解说:“用线要渗软,坡脚先向笔边皴起,然后用淡墨破其深凹处”。倪云林创造的折带皴,实际上是从披麻演变出来的。倪画太湖坡石,用侧锋,中锋交叉,表现横裂纹的水边山脚,很逼肖太湖实景,又比实景多了一层创造。披麻皴用线柔和、墨色淡雅、层层相加、山川浑厚。当明朝董其昌大力提倡南北宗说之后,披麻皴更成为山水画中主要画法,直至清朝四王,仍一直以之准强,影响到了近代。

  宋朝的郭熙用卷云皴,元朝赵孟兆页用解索和荷叶纹理式的荷叶皴,都为披麻皴的发展和完备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擦和皴本来方法相似,只有轻重、干湿的分别,在皴出纹理的基础上,用干笔擦,淡墨擦,使笔墨和形象浑为一体,朦胧莽苍。宋代以前山水画多在绢素、熟红上作画,所以水份饱满,多用湿笔,不得视擦笔。元代画家用生宣纸,这是中国画的一次工具材料改革。在生纸上用皴法表现山石骨骼,立即渗入纸里,需用干擦的方法,使其连绵一气,因此擦便独立成法了。淡墨、焦墨、渴墨、用笔交叉互绵,排比重叠,乃至在林木之间,黑白交割之间,都广泛的使用了擦的方法。本来行话说用笔要发毛,指的是披麻皴的用线方法要老辣,擦法使用之后,要求全图远望要有草木蓬松,深厚润润,毛茸茸的感觉。常说:千山万水,无一山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笔墨山川,浑然一体。

  染是山水画的重要步骤,青绿重彩要三矾九染,水墨浅绛也要多次渲染。因为中国画的染法总是淡淡的一层一层渲染,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古人说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这十水五石也包括染要一次又一次的功夫在内。除了在山石上按明暗渲染,突出质感、空间感之外,唐宋时期的山水画,天空和水都要渲染的。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说:“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作紫石如坚云者五六枚,……画丹崖临涧上……”,(《历代名画记》载:越隽之空青,蔚之曾青,武昌之扁青,都是矿物性颜料)李思训、李昭道及宋代山水,大部分染天染水,不管是卷轴画、壁画基本是渲染和色彩绚烂,所以史家把画称丹青。通常看宋唐间的山水画的渲染,天空和水都用石青石绿来染,一遍又一遍,干了再染,逐渐厚重。甚至是墨底上罩染,或在草绿色以上又罩染石青、石绿。

  水墨写意山水画的染法也和青绿山水一样,不同的只是“草森敷荣,不待丹绿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历代名画记》)。纯用墨染,“江天无点墨,云水自然生”。甚至是染出空白,要特别用心,惜墨如金,用淡墨水层层渲染,一样是每一层干了再染,由浅入深使山川形势、气象浑厚。

  点是一种独立的技法,可以单独作用,也可以作为山水的装饰,代表山间草木和苔点。董源、巨然的点大部分当作山间林木来表示,所以点密密麻麻,湿笔、干笔、重复打点是极苍浑。倪云林的画极其慎重,不轻易下点,江天明净。画境很萧散。通常的打点子,是在皴擦染完成之后最后进行,常用点的形式是圆点、浑点。横点呈三角形,点的精彩能使画面点铁成金。点成一丛丛,一列列,似草似木,似苔似树,聚散有序,重叠有致,增加画里的意境。明代画家沈石田非常重视点。画史上说他积存了很多画,都不加点,人家问他为什么不加点完成作品,他说要等到神志清明时为这,可见对点的重视。石涛和用点作皴法,有时没头没脸的扑面而来,有时空山明净无一点,和他的构图一样,突破了成规。近代黄宾虹先生最善于在山水画中用点,也是以点代皴,点出山川形势来。他有诗说:“沿皴作点三千点,点到山头气韵来,七十客中知此事,嘉陵东下不虚回”。除了用墨点之外,也可以用颜色来点,也称点色,和墨点的功能一样,石涛和尚在为《禹老道兄作山水册》中,用了大量的赭色,花青打点,在纵横交错的线条之间,如音符跳跃,组成了一幅很现代的抽象作品。

  浅降山水是水墨山水延伸,基本以墨为主,画当也是皴、擦、染、点,只染上一些淡红颜色,就是赭石颜色,据说黄公望在太湖旁边找到赭石磨成颜料,用在画上、水墨之中,略有色彩,既淡雅双滋润,因此创造了浅降一当,后来因赭石一色单调,加了花青,但仍以雅淡为主调。

  积墨法,顾名思义,用浓淡墨色层层皴染,重叠而成,开始于宋朝的米家山水。《洞天清录》载:“米南宫多游江浙间,每卜居,必择山水明秀处。其初本不能画,后以目所见,日渐摹仿之,遂得天趣。其作墨戏不专用笔,或以纸筋,或以蔗滓,或以莲房,皆可为画。纸不胶矾,不肯于绢上作。”这种游戏式的创造活动,逐渐的成熟为墨晕为主的米点画法,重在打点,浓淡相间,以雨景为主要内容,米芾开始以墨点代替线条的创作方法,虽然被称为“善作无根树,能描懵懂山”。但对后来积墨法的运用起了先躯作用。经过元代高克恭、朱叔重的努力,技法愈加成熟,到了清初龚半千的出现,使积墨法达到新的高峰。龚半千山水权力奇特,打破传统格式,用浓淡墨相间堆积,但是用笔分明,秩序井然,密中留有空白,生机无限。他在课徒画稿里说:“大约一遍为点,二遍为皴,三遍为染,四、五、六遍仍之。如此可谓深矣、浓矣、湿矣”。

  泼墨、泼彩,超始于唐朝。《历代名画记》有“如山水家有泼墨者,亦不谓之画,不堪仿效。”“王维……余曾见破墨山水,笔迹劲爽……”。“张噪……用秃笔毫,或手摸绢素……”“王默……醉后以头?取墨,抵于绢素……”。《唐朝名画绿》有“王墨者,不知何许人,亦不知其名,善泼墨山水,时人故谓之王墨”。不论是以掌摸色,头?取墨,还是信手涂抹,终究还是细细加工才能成画。前辈艺术家的试验,催生了泼墨画的创作。张大千先生在传统泼墨的基础上再泼彩,而主要的用石青、石绿的重彩,是受了敦煌壁画的影响,再加上胸中丘壑无尽,所以能创作出充满现代气息的现代泼彩山水。

  中国的艺术是讲求象征性的手法的,从山水画创生开始,我们的前辈,就非常注意在自然中汲取灵性,然后加以总结提高,用以寄托人的精神和情感。所以中国画的技法发展有不断总结的过程。带着许多象征性的图案符号规则。例如画树,在中国山水画中是主要部分,前人总结出许多规则如:树分四枝,前后左右;树分阴阳,有密有疏;树有向背,有聚有散。在画树干树枝之后,再画树叶子,也总结了各种图案式的符号,供画家自由发挥:点叶类有介字点、胡椒点、圆点、大浑点等等,夹叶类有菊花式、枫叶式、三角式、圆式等等。还有松树,专门总结成扇形、圆形和马尾松长条形。柳树总结成女、安式的树干,加上有疏密的柳条。柏树用绳纹加圆点等等。这种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图案符号,可以自由组装,灵活应用,甚至这些树叶子的图案符号来构成远山,朦胧云雾中的丛林等等,归纳成很奇特的造型艺术语言。

  李霖灿先生说:“南北宋迥然不同,一个是秋风骏马塞北,一个是杏花春雨江南,一是仁者乐山,一是智者乐水,北方的不动如山,和南方的空灵如水相映生辉”。山水的画法从北宋高山让位给南宋流水以后,开始了广泛的空白应用,有了虚实的的补充。水多彩多姿,水乡空富有诗情,在辽阔之间不是没有的空白,而是包含了无尽的永恒。山水画家把水天一色,云水相结合起来,“千里暮云平”,“澄江净如练”,按江天千里,水平如镜概括成为“网巾水”的特殊画法。在线条勾勒和水墨渲染两种结合使用中,总结出:波蹙金风,洞庭风细,层波叠浪,塞塘清浅,长江万顷,黄河逆流,秋水回波,云生沧海,湖光潋滟,云舒浪卷,晓日烘山,细浪漂漂等十二种不同的画法使人欣赏不已。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水墨山水画解析

下一篇:太行山水写生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