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画的创作运用淡着色山水画法,色彩薄而透明,画面轻盈明快。作者以活泼苍润的笔墨和梦幻般的色彩变化,描绘出黄山苍松奇石,云雾飘渺的动人景象。
淡着色山水画法流行于元代,是元代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方法之一。这种画法以花青、赭石为基调,色彩晕染较薄,敷色以后充分保留着当初墨稿的韵味,创作时的用笔用墨都在淡薄的色彩下映透出来,因此要求画家具有较深厚的笔墨功底。敷色之前,画家对墨稿的处理要充分,画面的空间感、体量感,以及景物的塑造,都依赖画家的笔墨技巧表现,色彩在画面上主要起着烘托艺术氛围的作用。对这幅画的解析,我们侧重于作者对墨稿精心收拾的过程。
墨稿大致定形。选用中小号狼毫笔,蘸焦墨从右下角山石画起。山石用笔苍劲刚健,线条简练,取近处山石的整体感,不要画得太琐碎。衬出生长在悬崖石缝中的松树,用浓墨在山石和松针上打点,并以侧锋皴擦山体,加淡墨渲染,使其丰满厚重。注意近处山石的取势和层次,山头的松树体现近景的大致轮廓,画时要从整体着眼,把握构图上的大效果。
近景画完之后,从左边的山头开始画后面的群峰。笔墨较湿,浓淡互化,疏密与近景形成对比。运笔中锋侧锋并用,以侧锋较多,有时用侧锋皴擦以后,在皴擦的痕迹上再用中锋勾勒整理,显得石纹肌理自然,笔墨晕化生动。左边山头加上小树和苔点,显得重些,与远山拉开空间层次。最后在近景山石下面的空隙中加上房子,将画面填补得更为充实,墨稿即基本定形。
整理墨稿。近景松树显得单薄,力凇针及小枝使其丰满。画时需从画面整体考虑,画面中间占据主要位置的松树姿态已显舒展,但从整体上看,树形偏圆,与后面两组峰峦的大形有些类似,形式上有重复之嫌,因此又在松树的左前端继续加出松针和小枝,使树形呈扁平状,画面显得活泼,富于变化。为了取得画面平衡,近景右上角和左边山头的松树都加得更重,山石上用破笔(将笔锋散开)加些苔点,左下角原先留出的云气,也相应地改画成山石,皴擦些石纹,使画面更见饱满。但应注意,近景山石上的苔点不要过于壅塞,轻松活泼些为宜。
完成创作。近景和中景加重之后,远山显得有些脱节,因此在两座云雾缥渺的远山之间再加出一组山峰,并与右边的远山,连成一片,勾勒清晰,使得远山前后高低错落有致,层次更加丰富。
落款是画面的组成部分,此画在左边已事先留出落款的位置。题款之后感觉款书显得孤立,没有和画面融为一体,于是沿款书一侧又增加松树,将款书拉进画面,左下角的空白.…也填补得更为充实。至此墨稿全部完成。再用赭石和墨青敷染画面。敷色时用清水将画面打湿,色彩落纸后氤氲生动,渗化自然,尤其是远处云中的山影,虚无缥缈,不留笔迹。待画面干透在画上钤印。至此创作已基本完成,但推远了看,宋文治还觉得右下角近处的石头空虚,又略加皴擦,添些石纹,才算满意。
从以上的解析,可以看出宋文治整理墨稿时始终把握着大局,有时为了整体效果,就将局部的“完美”破坏掉。这也是艺术创作的规律,在学习山水画的过程中是应该认真领会的。(附图为宋文治作品《黄山松翠》)
网站声明:本站资料文章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地方,请尽快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