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颂余山水画技法解析

 1.面皴(见附图)
  
  通常“面皴”可以包含:大斧劈皴、小斧劈皴、豆瓣皴等等多种通过笔锋平面推移而产生的肌理变化:适合于此种表现方式的山石多属于挺拔耸立植被较少的石质山,或棱线比较分明的岩石,而具有这种特征的山,在我国北方比较常见。
  
  附图就是所谓的“大斧劈皴”。因其笔触所形成的切面肌理很像被利斧劈开的木材的截面,所以得名。具有这种肌理特征的山石在北方是十分常见的,而以表现北方山水著称的王颂余先生山水画的基本构成便源于此。图中通过笔触的长短大小、墨色的黑白干湿、用笔方向的偏侧斜正等多种变化组合,塑造出具有体积感、质感和量感的一块坚实的岩石。初学者在使用此种表现时多应该选择笔锋不是太长、笔毫不是太软的毛笔,画时要握笔稍稍远离笔锋,以便使笔管稍微呈倒伏状态,采用逆锋涩进慢行笔的方法,大胆果断地落笔: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对山石的自然形态有比较深入的观察和清晰的理解。
  
  

  


  
  如果说图13是比较规整的斧劈皴画法,图14就是相对粗率随意的画法了。在这里,勾与皴一气呵成,岩石的具体块面分割不像图中那样严谨,有许多意到笔不到的地方。进行这种画法时最讲求所谓的“笔不离纸”,即是说要尽可能地让笔锋始终处于一种与纸面游动接触的状态。笔触间互为引接映带,笔笔生发,这时往往不是想好了再画,而是依照笔下产生的笔触的形状、位置、墨色,随画随调整,勾与皴不分先后,同时进行,依照皴后形成的形状确定山石的结构。古人常说“石由笔下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大斧劈有繁简二体,刻与霸旨失之”,图15中的这句话点明了使用斧劈皴法常常可能出现的问题。由于斧劈皴用笔多用侧锋,笔触多见棱角,所以刻露、霸悍是最容易出现的笔病。传统审美观念讲求中和之美,为了避免出现上面的问题,我们要注意在用笔上不要以方求方,而应以圆求方,使运笔带有丰富含蓄的笔意。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在意识上是要通过加强审美修养的培育进而提高审美判断能力,在表现手段的养成上可以通过适当地进行书法练习来掌握笔性。图15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证。用笔含蓄遒劲,刚毅厚重,很好地刻画出了北方雄山峻岭的巍峨气势。
  
  大斧劈的笔触缩小,就是所谓的“小斧劈皴”,其间并没有太显著的用笔方式方法上的不同,只是在表现功能上显得精致一些。小斧劈皴的使用,有助于更加深入地刻画山石的质、量、体,如图16就是以小斧劈皴来表现的。由于笔触小,就可以在同样的空间内表现出更多的内容,比如山石结构的折搭转换,肌理的滑涩苍润等等变化,都能够有充分的传达。但是,由于要以小笔触表现更多的内容,在单位面积内笔触的数量势必增多,则“琐碎支离”、“谨毛失貌”便是最容易产生的笔病。因此,小处着手而大处着眼,是我们在绘画过程中时刻不应忘记的准则。与画大斧劈皴不同,在使用小斧劈皴进行表现时,更多的情况下,不是将一个局部区域画完之后,再向另一个区域推移,而是如同剥竹笋一样,一层一层地渐次向深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随时随地利用添加、归纳的方法进行调整,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积墨的方法。
  
  大斧劈的笔触缩小,就是所谓的“小斧劈皴”,其间并没有太显著的用笔方式方法上的不同,只是在表现功能上显得精致一些。小斧劈皴的使用,有助于更加深入地刻画山石的质、量、体,比如山石结构的折搭转换,肌理的滑涩苍润等等变化,都能够有充分的传达。但是,由于要以小笔触表现更多的内容,在单位面积内笔触的数量势必增多,则“琐碎支离”、“谨毛失貌”便是最容易产生的笔病。因此,小处着手而大处着眼,是我们在绘画过程中时刻不应忘记的准则。与画大斧劈皴不同,在使用小斧劈皴进行表现时,更多的情况下,不是将一个局部区域画完之后,再向另一个区域推移,而是如同剥竹笋一样,一层一层地渐次向深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随时随地利用添加、归纳的方法进行调整,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积墨的方法。
  
  

  


  
  小斧劈皴的笔触在弱化起收笔处的棱角之后就演变成所谓的“豆瓣皴”了,如附图。在表现功能上,大小斧劈皴所具有的雄强坚挺的特征,被浑厚深沉所取代。一般说来,在运用此种皴法时,也多采用积墨的方法,一层一层地叠加上去,以取得厚重的效果。
  
  顾名思义,所谓“积”就是积累叠加,不是一次完成,而是经过若干次不同墨色、不同笔触的累加达到最后的笔墨效果的,通常将这种技法称为“积墨”。积墨依据其笔触间的重叠方式不同,可以分为重叠(下一遍笔触完全覆盖在上一遍笔触的位置,使用不当容易显得僵死、呆滞)、错叠(下一遍笔触交错覆盖在上一遍笔触的部分位置,使用不当容易显得琐碎、松散)、干叠(待上一遍笔触完全干后再覆盖下一遍笔触,使用不当容易显得枯干、浮躁)、湿叠(在上一遍笔触未干或未完全干的时候覆盖下一遍笔触,使用不当容易显得呆板)、渴叠(以渴笔进行下一遍的覆盖)、润叠(以润笔进行下一遍的覆盖),当以上种种累加手法交替使用时,就会获得许多完全不同的效果。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标签:

上一篇:国画山石的画法

下一篇:画树法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