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树叶的画法

  6.破墨
  
   按照王颂余先生在图6中的提示,“破墨,是在一类墨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上另一类墨,如淡墨上加些浓墨,使原有墨的不足达到明确突出完备,这便是破墨的作用”。破墨因为是用一种墨色去覆盖原有的另一种墨色,所以也可以说是一种积墨的效果。其方法可以大致分为:浓破淡、淡破浓、干破干、干破湿、湿破湿、湿破干、水破墨、墨破水、墨破墨、墨破色、色破色、色破墨等若干种。在使用破墨技法时需要注意的是1.时间的把握。前一遍墨或色在完全干、将干未干、完全湿的不同情况下,依据墨或色干湿程度的不同所添加下一遍墨或色的完成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2.空间的把握。由于需要用一种墨色去覆盖另外一种墨色,如果是在同一空间进行完全覆盖,则原有下面一层的墨色就会完全失去存在的意义,因此需要局部地部分地进行覆盖,不是完全重叠,而是交错重叠。如此,就需要我们在实施前一遍墨色时有预留空间的意识,要为添加下一遍墨色留出空间位置,而接下来进行墨色覆盖时,也应该在顾及到上一遍墨色空间位置的基础上进行实施。3.力度的把握。所谓力度,是指笔锋与纸面间产生的摩擦系数,其大小并不与把握笔管的指力腕力臂力成正比。在不同湿度纸面上由于笔纸间摩擦系数的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完全不一样。同样的摩擦系数,还因笔锋含墨含水量的大小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在充分理解上述影响条件的基础上反复实践总结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7.泼墨(见附图)
  


  
  

   附图向我们提示了泼墨的基本理念,泼墨是在一块地方使水墨交融,产生墨的丰富微妙的变化,给人以淋漓的感觉。这种墨法可以通过笔的运用,产生水、墨及浓、淡,干、湿的交错变化。也可用染得此效果。泼墨,顾名思义,就是以一种“泼洒”的感觉和态势进行表现。一般使用的毛笔都比较大,笔锋中含有水、墨量比较大。也正因为如此,泼墨中笔法的体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谓“墨中见笔”就是要使每一个纸上的墨痕有笔触感,不“肉”不“死”不“滞”,要“透亮”要“空灵”要“结实”。另外还要懂得“计白当黑”的妙用,要学会控制水墨下注的速度,注意笔触间留下余白的形状和位置必须与形体的构造相结合。脱离形体内在支撑的墨块,只能是无意义的墨渍。可利用用笔的干湿、黑白和笔触的变化,很好地塑造了溪水激荡之中的岩石的质感、量感、体积感。如附图泼墨所形成的墨块之间的余白正好位于山石的凸出位置(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因势利导的问题)。图12是表现远山时的泼墨用法,尤其要注意的是云气的处理,以有形表现无形,计白当黑,要求在泼墨的过程中随时留意形状的变化,这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
  
   另外,在使用泼墨时需要注意的是,往往要求一笔下去要有多种墨色变化,因此在用笔调墨时要学会用毛笔的不同部位蘸取不同的墨色,尽量不要将墨色完全调和均匀之后再添蘸。而在落墨时也要注意笔锋的多部位多方向着纸,注意速度、力度的随时调整,使之产生丰富的不可重复的形状和色彩变化。
  
  
   二、山石的笔墨表现
  
   上面所介绍的部分笔墨表现方法与技巧,归根结底都是要为表现和塑造画中形象服务的。所以我们在初步理解一般技巧之后,就要结合具体对象进行不间断的表现、观察、体味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连续过程。
  


  
  

   艺术来源于生活,先人们正是依据不同的现实存在,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表现模式。理解并掌握这些模式,是我们研习山水画的必经门径。其中最需要了解的就是先人们依照不同的山石纹理、构造、质感所总结出来的不同的“皴法”。古人所总结归纳出的皴法有很多,但是归结起来,不外乎点皴、线皴、面皴。至于说先人们所细细划分的如斧劈皴(大小)、披麻皴(大小)、雨点皴、骷髅皴等等种种不同的称谓,不过是人们根据其形象所赋予的不同说法而已,我们在实践中大可不必拘泥于此。因为任何表现方法方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客观对象和自身感受不断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笔墨表现方式方法。掌握已有表现模式,如同体育运动训练中的体能和素质训练,如同音乐学习中的练习曲训练,只要反复练习就可以达到目的。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笔墨当随时代”,只有那些利用笔墨创造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的画家和作品,才具有真正的艺术生命力。
  
   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经过长期衍变而成型的中国画技法所依据的最基本的构成原则是“阴阳原则”,目口“阴”之侧目口为“阳”,“阳”之旁就是“阴”,如此而生发出来种种表现方式,往往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一定是“近买远虚”、“近深远浅”,“近紧远松”。
  


延伸阅读:

标签:树叶画法

上一篇:山水画技法 4

下一篇:山水画技法 6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