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有水墨画和设色画两类。 “墨”在传统上往往也被看作为“色”,唐 张彦远说“运墨而五色具”,后来又有“五墨、六彩”,说法不一。一说黑、浓、湿、干、淡五种墨加上白,谓之六彩,一说五墨是浓、宿,焦、退、埃。总之是说墨有浓淡干湿的变化。
纯以墨彩(有时水墨中和以极淡的藤黄、花青或赭石)表现的水墨画,是中国绘画上独特的风格,自唐、宋以来,与设色画并驾齐驱,丹素异彩。墨法,归结起来,有浓、淡、破、积、焦、宿几种。运用水墨,达到五色斑烂的效果,关键有二:
一、“墨法之妙,全从笔出。”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墨”不能离开“笔”,“墨”是笔运行的记录,非笔不能运墨;一是说墨法中运有笔法,用墨之法即在用笔,用笔不虚着,不凝滞,才能做到墨彩腾发,就是浓墨、破墨,也要既能融合,又能分明,才始有墨有笔。
二、“用墨无他,惟在洁净。”
洁净才能活泼。运墨之法又在用水,要达到清和活。有经验的画家,画完一张画,一盂水基本上还是清的,这说明笔上所含水分的多少,墨的浓淡,都自然地反映在纸上,做到了控制自如,毫不做作。
有笔而有墨,有墨而有笔,沉着痛快,灿然成象,是对一幅好的水墨画的要求。下面着重谈设色画。
(一)山水画设色的类别
传统的山水设色,大体可分水墨淡彩、浅绛、青绿、金碧、没骨等几种。水墨淡彩。是指水墨为主,极少部分着以淡色的画法。如元代 王蒙“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或仅用青、绿于苔点树叶,或仅用赭石于小石坡侧等,总之是用色既少而淡。
浅绛山水
绛是指暗土红色。浅绛山水即是在水墨勾皴染点的基础上,设以赭石(或加墨)为主,辅以花青、汁绿等的淡彩山水画。最宜画秋景。
青绿山水
青绿山水分小青绿和大青绿两种。小青绿是在水墨淡彩或浅绛色的基础上薄施石青、石绿;大青绿以色为主,墨骨多勾廓,少皴笔{或无皴笔,所谓“空勾无皴”}。
金碧山水
金碧山水是以大青绿的格式,用泥金勾皴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楼阁、宫室等建筑物。也有以金色笼罩,或檬在树叶上加色点勾(也有用色笔蘸泥金画山,表现初阳入照的,带有没骨的性质),使景色“照耀陆离而明丽,同时得到全部调子的和谐。一般多用于朝暮及晴景,雪景山水施以泥金,更觉冷艳.
没骨山水
没骨法是指不用墨线勾皴,直接以色彩(或和墨,如以整合赭画树干,这里墨作色用)描绘物象。相传南朝梁张僧繇创没骨山水,唐杨升擅长这种画法。明董其昌,蓝瑛,清王原祁等偶一为之。没骨山水不能追求过多的层次变化,要求明快显豁。
另外有二种不用石青、石绿等矿质色,仍以笔墨皴擦为主。以赭石,汁绿,花青等着色的山水,古人和现代作品,用得很多。这种设色,不“浅”又不用粉,由浅人深,数次加设,又可得明媚或深沉的感觉。
此外,又有所谓“纯青法”、 “螺青法”、 “纯绿法”等。
(二)设色程序
浅绛山水的设色次序,一般是墨骨>赭色>汁绿>花青等点饰而成。画好墨绿,待干透,该用赭色(或赭墨、赭黄,如山石阳面有时用淡赭,有时用赭黄,有明亮之感)的地方,如树的枝干、山石、舟车人物之类,通幅按其阴阳、凹凸、深浅上完,再待干,树叶,草坡等,多少用以汁绿或花青。天、水、云、烟,则以墨或墨青、墨绿染,最后用汁绿等点苔、勾草或再加勾皴。浅绛山水主要用的是赭石,花青、藤黄三色加上墨,再合面用之,可以有深浅赭色、浅墨、浅黄、深浅花青、深浅墨青、深浅汁绿(老绿、苦绿)等的变化,如果再加上胭脂、朱 的淡色、石绿浅色,已可“用之无尽”了。
青绿山水,尤其大青绿,设色层次较为烦多,通常不少于这几道:墨骨>底色(又从赭色>汁绿、墨青等透明色)>矿质色(二铺以上)>透明色晕染>汁绿或花青等勾皴,点饰苔草。金碧山水则又用泥金勾框、皴罩。如果画在绢或较薄的纸上,背后又需用白粉或相应的矿质色涂衬,使正面的颜色更见厚重明净。